【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三单元11师说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342310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三单元11师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三单元11师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三单元11师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三单元11师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三单元11师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三单元11师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三单元11师说(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11*师说,学生用书P62)诗海拾贝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赏析】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值得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三、四两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树飞花作春色。这实际是说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思考】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惊”字有何妙处?【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一、文本名句1古之学者

2、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二、有关从师的名句1务学不如务求师。(扬雄)2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学生用书P63)1字音句读(du)乐师(yu)近谀(y)郯子(Tn) 苌弘(Chng) 老聃(dn)经传(zhun)2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通“否”,指不从师学习3重要实词夫庸

3、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是故无贵无贱无论,不分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还彼与彼年相若也差不多君子不齿并列、排列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4一词多义(1)师(2)道(3)之(4)其5词类活用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意动用法,以为师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意动用法,以为耻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动用法,使学习6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相当于“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古

4、义:两个词,“跟从”和“而且”。今义:一个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小学而大遗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义:古人从师之道。今义:古旧的道路。7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不拘于时被动句8成语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_教无常师:_生而知之:_授业解惑:_参考答案:许多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传授学业,解除疑难。作者卡片姓名

5、韩愈生卒年768824字号称谓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也称韩吏部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相关材料贞元八年进士,贞元十九年,因上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元和十四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任吏部侍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作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背景呈现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

6、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因此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知识链接“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韩愈的师说就属这一文体。1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各段的内容。我的答案:_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我的答案:_答案1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

7、四段:交代写作缘由。2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人无常师。,学生用书P64)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传的是什么样的“道”?名师指津对于作者在文中所强调的传道,要结合全文来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所提出的写作意图。从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经传”可知,作者所说的“道”是儒家思想。我的理解文末说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传”指的是对这些经书进行解释的著作。而这“六艺”正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此可知,这里的“道”就是儒家思想。2这篇文章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名师指津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直接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

8、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可沿着这一主要内容去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我的理解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名师指津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找出第二段中的三组对比,然后指出结论即可。我的理解对比结论“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9、”“爱其子”与“于其身”“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名师指津这句阐释择师态度与标准的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的这种观点直指当时存在于社会中不合理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恶习。我的理解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

10、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5联系全文,分析第三段举的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名师指津作者以孔子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从本段和全文两个方面来考虑这样写的作用。我的理解从本段看,作者以孔子为例有两个作用:阐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从全文看,则有两个作用:进一步阐明从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和当今不良风气形成对比,进一步批判这种不良风气。作者举孔子的事例,很好地阐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6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名师指津

11、文章最后一段从两个方面说明写这篇师说的目的,“好古文”和“学于余”,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我的理解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他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传承儒家思想,当然值得赞赏。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不拘于时,学于余”,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恰恰符合作者提出的“师道”精神。正是基于以上两点韩愈才“作师说以贻之”。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名师指津对于师说中心论点的界定,不必拘泥原有的说法,可从不同的

12、角度来分析上述观点。我的理解(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注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之知识和道理。而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闻知道,懂得。乎介词,比。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也助词,用在句中,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师动词,学习。庸岂、哪。之结构助词,的,无实在意义。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注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