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要注意的问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332179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要注意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要注意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要注意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要注意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要注意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要注意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要注意的问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要注意的问题上街区教科研中心 杨辉辉一、课题研究的流程课题研究的流程大致分为七个步骤:1选定课题、2申报立项、3开题论证、4实施研究、5总结成果、6结题鉴定、7应用推广。二、什么叫开题论证,开题论证与立项论证有何区别1、什么叫开题论证开题论证是在课题被批准之后,开始实际研究工作之前的一个重要步骤。由课题组写出反映课题研究的全面设计和构思的开题论证报告,请专家评审组来评审、指导。专家评审组通过之后,课题组根据专家评审组的意见,将开题论证报告进一步完善,然后才能正式开始课题的实际研究。2、开题论证与立项论证有何区别立项论证的重点是研究的意义、价

2、值,目的在于立项。开题论证的重点是如何完成此项研究,目的在于怎样完成这个课题的研究。具体到各项内容的侧重点的区别是:内容立项论证开题论证文献研究研究背景、研究角度、突破口在对以往研究进行分析中,特别要说明对本课题已有研究基础和突破口研究内容概述准备研究的问题具体说明研究问题研究假设基本的设想具体假设、预期结论研究方法大致采取什么方法说明如何采取这些方法研究队伍确定课题组成员人员的分工及建立子课题组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具体的成果形式研究时间研究各阶段的大致安排研究日程安排研究经费投入经费总额每年度支出情况及自筹经费情况三、什么是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

3、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 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它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论证)四、撰写开题报告有什么意义: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要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行,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走弯路。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的工作计划可以成为我们日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准绳。有了开题报告,它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展开时的一种指导,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是研究一段时间后,觉

4、得有偏差,它也可以作为课题修正时的重要依据。五、开题报告的一般结构设计开题报告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过程,要有问题意识,要从问题出发,回答一系列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你研究的课题是什么?(课题的说明与核心概念的界定)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 ?(课题的意义)在相关问题上。别人已经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研究现状)你打算做什么?(研究内容)你的主要假设、观点是什么?(观点、假设、创新之处)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理论依据)你打算怎么做?(方法与途径)你的预期目标是什么?(预期目标、阶段性成果和结题成果)你的研究进度如何安排?(研究步骤)你研究的主要条件和困难是什么?(已有研究基础

5、、人员、经费、设备、图书资料及课题的组织管理等)六、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题名称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3、课题界定4、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5、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及理论价值6、研究目标、内容、拟创新点、方法、思路、过程的设计7、课题的分工和预期成果。8、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性措施(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具体介绍(一)课题名称1、课题名称的要求(1)课题名称要准确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核心概念是什么讲清楚。如“小学生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就是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 (2)课题名称要规范

6、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3)课题名称要简洁,不要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字。(4)课题要素尽量齐全对象:小学生、中学生、初中生、某某学校、某某学科核心概念:校园文化建设、自主学习、课程体系建设其他必要限定词范围:农村小学背景:新课程改革、网络环境、农村城市化进程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2、课题名称存在的问题(1)要素残缺导致题目过大研究内容模糊。例:中小学人事制度的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科学教育实验研究 分层教学方法探析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2)课题名称不规范没有体现课题研究的特点例:诵读国学精粹,培养国学品质 小

7、学英语分层教学 养成道德好习惯实例分析(1)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2)课文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3)合理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 打造高效英语课堂。(4)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5)尝试小学生“两真”作文的实践研究。(6)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研究。(7)设计问题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8)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9)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化学实验与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3、对课题名称的建议:(1)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2)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

8、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的负责。(3)课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如:实例 提升教师学科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背景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新一轮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在这场重大的教育改革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重塑自己,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个转变”: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这种转变的关键都有赖于教师学科能力的提升。 我们在听课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我校教师的学科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情,有的教师却繁琐抽象、形同虚设;有的教师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有的教师却松散杂乱、缺乏章法;有的教师善于设置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探究,有的教师却满堂硬灌令学生昏昏

10、欲睡;有的教师善于处理课堂生成问题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的教师却死搬教条扼杀学生创新欲望;有的教师善于读书反思、课堂上常新,有的教师却年复一年、平淡无奇 探索提升教师学科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我校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自己的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的能力,从而实施高效教学,构建具有生命活力、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课堂。 (要解决问题)(三)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

11、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实例: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理答的实践和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理答”,“理”就是理解、梳理、整理,是一种调控、一种整合,“答”就是学生的回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但它区别课堂评价的地方。一是课堂评价指向学生的所有行为,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等,而理答仅仅指向学生的答问行为;二是课堂评价往往评判只学生的某个行为本身,而理答作为问题链的一环,它还起着推动教学内容深入

12、和展开的作用,所 以,理答更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课堂理答包括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语言性理答可分为激励性理答、目标性理答、发展性理答和诊断性理答等。非语言理答又可分为动作理答、神情理答、打断回答或无理答等。其中将发展性理答再细化,就可分出追问、转问、探问和反问这四种理答行为。“有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

13、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实例 普通高中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习型教师队伍”的理念源于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始于1968年美国学者哈钦斯(RMHitchins) 在学习社会一书中提出今后应实现新的教育和社会学习化社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肯定并多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学习型组织(Learnin

14、g Organiza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于1978年起,在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从而发展出“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艺术与实务一书(1990年在美国出版),首次提出指出“学习型组织”应当拥有五个条件: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现在学习型组织已经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与重大趋势在东西方管理界引起反响并被付诸实践。在本书中,彼德圣吉博士在继续前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战略性思考中提出了“深层次学习循环”的“学习型组织”的本质,设计出“学习型组织”的“三角形”结构,并将组织

15、结构的三角形和深层学习循环的圆相协调,形成了相互增强的系统环路,为我们展现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根本方法。如今,很多发达国家正在构建“未来学校模式”实施“明日学校计划”,抢占竞争自1980年“学习型组织理论”传入中国以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正在全国蓬勃兴起。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一个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正在全国蓬勃兴起。目前国内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于学习型教师队伍的研究作了积极的探索,也出现了一批有特色的学校。纵观研究文献发现,虽然文献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理论或实践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