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设定(精选范文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关于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设定(精选范文3篇)(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关于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设定(精选范文3篇)学生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研究所)学习的人也称学生,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高等院校学生(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学生是一种身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设定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设定3篇第一篇: 大学生劳动素质目标设定做为大学生如何培养公民意识摘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国家的砥柱中流。从目前和长远发展来看,大学生毕业后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学
2、生的公民意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状况,而且还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是一个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是我们社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在大学校园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公民意识,那么未来我们走向社会又要如何来做好一个合格的公民呢?我们大学生的未来角色要求我们在校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同时也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吧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摆在思想与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上。关键词: 大学生 :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公民意识的作用与意义 、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引言: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
3、,增强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一个国家公民的公民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当前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公民意识状况如何怎样开展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活动是全社会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什么是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现代文明人所具有的行为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理念、权利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所具有的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制社会下形成的大众意识。具体体现为视他人和自己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同时,这种意识
4、还包括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即公民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权利意识。这是公民意识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公民意识是基于民主制度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渗透着民主的基本精神,即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在现代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不可侵犯的权利,每个人得权利存在的前提又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不珍视自己的权利,或者不尊重别人的权利,都是公民意识欠缺的表现。大学生在学会珍视个人权利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公民之所以称“公”,还在于每一个公民都有相应的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公民权利与社会义务不可分割、不可回避。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无视消极逃避责任的
5、后果,都将不能拥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公民意识。 2.公共意识。公共意识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公共意识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它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关注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要求大学生具备公德意识和自律精神。这不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而且对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秩序,保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3.法律意识。现代法律意识要求公民一方面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严格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个人出现违法现象;另一方面,也要求公民认识到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权利的象征和
6、结果,懂得利用宪法和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 4.国家意识。国家是公民身份存在的前提,没有国家,也就无所谓公民。因此,现代化公民意识也就特别强调树立国家观念与意识。公民应该以主人翁责任感去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应该明确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具有民主观念、政治观念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等。大学生尤其要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个人价值只有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三、公民意识作用与意义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实
7、现。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还可以由他们带动整个国家公民意识的增强。 1、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公民意识的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成员对国家、跟社会以及对社会角色的认识、评价和情感的程度,跟民主政治建设关系很大。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总体上讲需要从两方面推进: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的培养。制度和观念,在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不可或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的培养,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如果缺乏,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好的制度;即使有了好的制度,
8、如果没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也不可能真正有效的实行。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首次将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的培养置于显著位置,意义非比寻常。大学生作为高学历社会成员,理应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才能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2、大学生公民意识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具备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和公民的平等地位与权利不受侵犯的条件。公民拥有了更多的政治、社会权利,其参与政治、社会事务的热情也愈加高涨,这些变化增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强化了公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了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充分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和
9、能动性。但是这一转变的过程也要求公民进一步强化理性和公共参与的精神,增强主体意识且勇于承担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未来的重要群体,更应具有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使大学生树立健全的权责观念,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3、大学公民意识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未来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其公民意识的强弱,决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程度。就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
10、识。如在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许多大学生自发的加入各社会救助团体,在余震、险情不断的情况下,青年志愿者们临危不惧,克服种种困难为灾区群众服务。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确实还有不少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相当缺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角度来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自我。 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公民意识不会天生或自然而然地形成。培育公民意识的种子,必须从生活的点滴开始,从学生阶段开始。学校历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主渠道,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实现从“百姓”向“公民”的转化,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
11、明、政治文明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这需要我们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与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将公民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在学校日常管理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参与管理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管理潜移默化地将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权责意识植入内心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
1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知行脱节的现象,高校应在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应多种多样,如在法律教学中,举办模拟法庭、组织庭审旁听等,这可使大学生懂得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再如,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选举、社区法律咨询服务、社会公德论坛等,这可多方面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 3.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
13、项系统工程,大学教育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剩余价值论,但对马克思主义的公民观的教育很少甚至没有。应该对两课教育进行改革。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公民”课程,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就应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尤其是与“两课”教学相结合。“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两课”教学中应该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课和法律基础课,包含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治教育的基础课程。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14、程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包含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以培养合格社会成员为根本宗旨。我们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在其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力求把大学生培养成“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21世纪合格公民。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出有利于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氛围。比
15、如,加强学校社团文化建设,使大学生通过参加并管理学生社团,能正确理解民主的运行规则,并提高权利素养;倡导师生平等,教师以更为平等的教育及交往方式,向学生传递民主气息;利用各种学生刊物、宣传橱窗、学术讲座等形式,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等等。 五、大学生培养公民意识的方法第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既重视共性化的、普遍性的公民意识教育。又重视个性化的公民人格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作用。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实现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体现与教育个性化的结合。第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过程是特殊的修身与自我意识同一的过程。公民意识教育中自律是
16、基础他律通过自律起作用。要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第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以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显性教育和校园文化、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形式的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显性教育强调了灌输的原则隐性教育强调了主体选择的原则。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显性教育有余而隐性教育不足。应加强隐性教育方法的使用。因为公民意识相关知识向公民素质的内化必须经过自觉自愿的道德实践才能实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公民的内涵,近而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逐步培养自觉性,才能真正提高公民意识。第四。网格教育法。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格。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能忽视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这既是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