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专注理性思维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1课件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561319538 上传时间:2024-06-29 格式:PPTX 页数:14 大小:16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专注理性思维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专注理性思维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专注理性思维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专注理性思维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专注理性思维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专注理性思维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专用2024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专注理性思维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1课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专注理性思维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集训 1 专注理性思维的信息类文本阅读(1)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题。(19分)分)材料一: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

2、,“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

3、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

4、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

5、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材料二: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要让

6、一个文人亡一次国,然后他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句子。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事件,李后主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有点轻浮、有点淫乐的状况转到那么深沉。亡国突然让这个聪明绝顶的人领悟了繁华到幻灭的过程。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后期的作品的时候,不由得被带动了一种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写诗要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把通俗开创出新的经验。当时有一批人,还在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呈现出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

7、革意义。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会隐约感觉到和唐诗不一样。“太匆匆”,时间这么快过去,就是很直接的民间感情。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作品的名字,而是词牌名,代表的是一首词音乐的调性。(摘编自蒋勋蒋勋说宋词李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嘉莹认为,词天生就有“比”“兴”的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B.叶嘉莹认为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比兴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C.汉儒对

8、“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外之意的美刺托喻的解释。D.蒋勋认为,李煜遭遇了亡国破家的大事件,从而产生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解析 (“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错误,材料一第6段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选项说法太过绝对。故选C。)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B.叶嘉莹引用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为了解说“比”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C.“比兴”有各种解释,在材料一

9、中叶嘉莹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广义的和引申的解释,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D.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继续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进行创新,反而超越了唐诗。解析 (A.“因为所以”错误,根据材料一第6段可知,选项因果关系颠倒。C.“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错误,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材料二第2段只是说“反而呈现出了新的东西”,并未说超越了唐诗。故选B。)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3分)()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B.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0、D.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解析 (A、B、C三项属于“见物起兴”,都是看到了一个物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发。D.借助“石”“席”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属于“以此例彼”。故选D。)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_ 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对“兴”的“见物起兴”和“比”的“以此例彼”的内涵特点进行阐释;最后分析了“比兴”从诗歌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变化过程。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画眉、梳妆、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_ 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离骚初服”,是指屈原遭遇忧愁却保持最初的美好本质和高洁志向。温庭筠以女子自比,表面是写女子梳妆,求爱情而不得,实质是自比闺中怨妇,表达男子求功名而不得的情感。二者都运用了比兴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