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130901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县中学校初15级亲爱的同学:一年多来初中语文世界的徜徉,热爱生活的你一定有了深深的语文情节。又到了展示自己的时候啦!不错,面对散发着缕缕墨香的试卷,只要你胸有成竹,专注其中,你会发现,完成试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惬意的心灵之旅!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11分)(1)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的名句来表达。(2分)_(2)请选择你喜爱的古诗词中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2分)_(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分)(4)_,_。日暮

2、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1分)(5)_,_。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1分)(6)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了解它们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请你展示:成语:_ _ (1分)名言:_(1分)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1分)_ 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有关战争的英雄。(1分)_ _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4分)孩子们对未来的 A ,对生命的 B ,对死亡的 C ,对亲人的 D ,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yn( )律中,响切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顷泻的雨中lio( )绕不绝。、改正加点词中书写有误的字,根据拼音书写

3、汉字,并将其依次工整地书写在下面方格内。(2分)、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A、B、C、D处选填合适的词语。(2分)选项: 恐惧 呼唤 憧憬 喜悦 反抗 哀伤A. B. C. D. 3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4、选出括号中的成语使用正确一项( )(2分)A、在公园路幼儿园六一晚会上,小朋友们(神气活现)的表演,使观看

4、的大人们非常高兴。B、刘家两兄弟自三十年前失散后,各无音信,今天在杭州(破镜重圆),两人激动不已。C、我狙击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后,伤亡十分惨重,而敌人的攻势却更加猛烈,眼看阵地就要失陷,就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候,增援部队终于赶到了。D、他的发言,头绪纷繁,逻辑混乱,听来听去,始终叫人(不可理喻)。5、浏览新闻,回答问题。(3分) 中新网西昌10月1日电北京时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18时59分57秒,橘红色的火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伴随着震天巨响,“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拔地而起,以雷

5、霆万钧之力直刺苍穹。一瞬间,群山抖动,大地震颤,人们翘首仰望,火箭拖着长长的火柱,向东南方向飞去,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白色轨迹,犹如仙女抛出的长绢,当空飞舞。一会儿的功夫,火箭便钻入更加稠密的云雾层里,什么也看不见了。唯有那震天动地的呼啸声,还在持续。这时,群山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和掌声,似大海波涛,似空中惊雷,久久回荡在发射场幽深的峡谷中。据了解,此次发射是继“嫦娥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为我国探月二期工程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积累工程经验,是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星。为后续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进一步深化嫦娥一号月球科学探测。(1)请给本则新闻拟

6、写一条恰当的标题(1分) _(2)所选新闻第三段属于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试说说其作用。(2分)_6简要分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4分)50年代初,中国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了保卫朝鲜,冒着极大的风险,不惜与美国一战,并帮助朝鲜把美国侵略者赶到了38线以南。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周总理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以下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你能读出他们的言外之意吗?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7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话可就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

7、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美国记者:_周总理:_ 二、阅读理解(共44分) (一)8分)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8、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7你认为文中的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_8从选文内容看,你认为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试说明理由。(2分)_ _9文中划”线的句子属_描写,有何作用?(2分)_10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描写,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像?(2分) _ (二)(19分

9、)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3分)俨然: 属: 垂髫: 绝境: 要: 遂: 12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1分)13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二个)(2分)_14翻译下列句子。(6分)(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