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知识原理.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26889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知识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哲学知识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哲学知识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哲学知识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哲学知识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知识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知识原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哲学知识原理唯物论原理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性。1、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2、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世界观: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调

3、查研究,并认真思索,才能了解和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物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 我们既要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只强调尊

4、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 运动和物质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l)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方法论:坚持二者的联系,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的错误做法。认识论 1. 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想”是认识活动,“做”是实践活动,它们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生

5、产劳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它们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开展。而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2.实践和认识 的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人的认识对象由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第二,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第三,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第二,人们能通过新的实践去发展认识;第三,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去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

6、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既是有意识的活动,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可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实际。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推动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能够指导人们预见未来;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是人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 (3)真理的含义及特征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辩证法的原理 联系观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凭空“创造”一种联系强加给客观的事物,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所固有的联系

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 1)两者相互区别 首先,含义不同。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不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部分当作了整体。 其次,地位和功能不同。一般来讲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构成整体的部分在单独存在时,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干各部分功能之和。 (2)两者相互联系 整体和部分互相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二者不可分割。二者互相依赖,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二是二者互相影响。整体

8、的变化影响部分,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正确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论 (l)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发展观世界观: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 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实际问题。首先把世界上的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再次要有

9、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抱残守缺、思想僵化,认为事物是凝固不变的错误观点;克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顽固守旧、害怕变革的错误观念。 .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世界观: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青年学生要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做到既坚持适度原则,又重视的积累并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该适度时不适度,该重视量的积累时急于求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去主动促成质的飞跃。 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世界观: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前途是光明

10、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 方法论: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始终保持革命主义精神,决不动摇,永远向前;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要有充分估计,主动迎接困难,战胜困难,不断前进;我们对新事物不能求全责备,讽刺挖苦,而应当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帮助它同旧事物的斗争中发展壮大,做新事物的促进派。 反对错误倾向: 把事物发展的道路看成是一帆风顺的,从而盲目乐观;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光明前途,一遇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矛盾观世界观: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

11、本属性。“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性质。“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统一”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事物自身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反映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割裂对立统一关系,即只看到对立而看不到统一;或只看到统一而看不到对立。 2

12、.矛盾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就是事物,就是运动,就是思想,就是问题,世界就是由矛盾组成的。 方法论: 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一点论,片面性、绝对化的观点。 3.矛盾特殊性原理 世界观: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这是区分不同事物的依据,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区别为不同阶段的依据。 方法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特殊矛

13、盾的特殊方法。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仅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相互对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它反映了事物的共同本质,又叫矛盾的共性,即指各种矛盾普遍具有共同点、共同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反映了事物的不同本质或特殊本质,又叫矛盾的个性,即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指的就是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同本质和特殊本质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指

14、它们的范围大小、数量多少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又相互统一: 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割裂开来。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割裂开来。 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世界观 复杂的事物包含多种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它处于从属地位,

15、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重大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办事情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但又要照顾一般。 反对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世界观: 矛盾对方有主次之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但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也有一定影响。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