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217991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名词解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 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 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 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 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 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 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 的材料编选而成

2、,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 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 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 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 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 过。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 删削和改造。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

3、儒家 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共有305 篇,另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 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 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 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 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 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 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 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5笙诗:又称“六笙

4、诗”,是诗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 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 因此而得名。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三百零五篇不将其计 算在内。6二雅:“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诗经中包括小雅 和大雅,故又称“二雅”,共 105 篇。大、小雅当是音乐上的区分,大雅 3l 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 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这些作品的 产地是西周王畿地区,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 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小雅中有少量民歌。7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 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

5、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 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 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引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 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 包括周颂、鲁颂、商颂。8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 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 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 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

6、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 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词也”。“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 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9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 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 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 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其分法与周礼 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性质的

7、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10风雅: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时。“风 雅”不是指“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 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 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 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 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 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 惯和道德节操。11比兴:诗经“六义”中的二义

8、。“比”,一般认为它是诗经的一种 艺术表现手法,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相当于比喻修辞格。“兴”,朱熹认为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并说“诗之兴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义”。 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 传统。“比”、“兴”两义,各家所论虽或偏重社会内容,或偏重艺术表现,但都 将比兴理解为与直接叙述描写相对立的,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某一特定内容所 作的曲拆委婉的表达。“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 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 无穷的艺术特点。12叠咏体:指篇章结构上章节回环复沓、反复咏

9、唱的民歌体,该体式在诗 经中的运用非常显著。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 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而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 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 特色。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 305 篇中,占了一半以上, 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3.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 出来的,文中说:“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就足说诗歌有感发人 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

10、到观察社会现实的 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 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 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 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14. 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提出了 “思无邪说”他说:“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 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 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 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

11、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 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15. 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 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 里可以看出毛诗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 志,是志向怀抱,但具体所指,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视志。这基本上是 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 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统一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 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

12、在情和志上。16. 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 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 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郑玄诗谱序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 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风均为“变风”,并且认为武王、周公、成王 政治清明时期的作品是“正雅”,其余则都是“变雅”。这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 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此外,变 风、变雅的说法,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其积极意义。17. 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齐、韩

13、、毛四家。鲁诗因鲁人 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 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 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 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 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18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 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 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 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

14、 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19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 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 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 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 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20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各 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笔法”是指

15、在作 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 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用议论 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 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 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2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 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左传记事,基本 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 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 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 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 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 成熟。22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语为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孟子为孟子与其弟子 共同编纂的孟子的言论汇编,中庸和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两篇,传为 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