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206392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郗浩丽【摘 要】温尼科特的过渡客体-过渡现象-潜在空间理论是继弗洛伊德和克莱因 之后对人类本质的又一种表述,在精神分析领域影响深远.后继者们分别从个体发展 的理论延展、领域多样化的延展,以及理论的整合与解析三个方向发展这一理论.个 体发展的理论延伸到了青少年期以及成人期的正常与异常发展;多领域的延展体现 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来自人类学实证研究的支持与批判;理论的整合与 解析表现为多学科研究支撑的对于过渡现象功能与变迁的理论总结,以及奥格登对 于潜在空间的现代解析.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8页(P

2、97-104) 【关键词】 温尼科特;过渡客体;过渡现象;潜在空间【作 者】 郗浩丽【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10097【正文语种】 中 文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 18961971 )是继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领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郭本禹,2006;郭本禹,2009;徐萍萍,2008)。他是英 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中间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客体关系理论独树一帜,专注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并影响着20世纪下半叶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他的理论建树, 诸如“够好的母亲”与促进性环境、“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等等,不仅被 专业人士,而且被西方社会的普通大众广为接受和应用。在

3、这些理论中,最具盛誉 的是他的“过渡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 “过渡现象”(transitional phenomena )- “潜在空间”(potential space )的理论。同为当时领军人物 的安娜弗洛伊德(A. Freud )认为:“过渡客体征服了整个分析世界” (Rodman,2003,p. 323)。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奥格登则认为,“潜在空 间”这一概念是温尼科特提出的“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难理解的观点” (Ogden,2015,p. 163)。早在1951年,温尼科特就在一篇名为“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的论文中提出了相 关理论,20年后,在他去世那年

4、出版的著作游戏与现实(1971)中,他又重 新发展了这个主题。他提出,过渡客体是儿童的第一个“非我”(not-me )所有 物,通常是一个温暖柔软的物体,比如:一块柔软的毛毯、一件旧的衣服、一个玩 具或熟悉的声音等,它能让儿童保留母亲的气味,让儿童想起母亲在场时的一些平 静时刻,或有着同母亲的慰藉相联系的特征。过渡客体象征着母亲和孩子在时空上 的联结,也代表了孩子最初对于象征的使用以及最初的游戏经验,直到它不再被需 要而被抛弃。儿童在精神现实和物质的客观现实之间的中介地带使用幻想、想象和 错觉,通过游戏场这一过渡的空间,逐渐发展出人际交往的能力(王国芳, 2012 ) 。对过渡客体的使用属于“

5、过渡现象” ,通常过渡客体会过时,但过渡现 象却会持续一生,它属于体验的中间领域,即内部现实和外部生活两者中间,为连 接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提供了桥梁。温尼科特认为,在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 还存在第三个世界,即“潜在空间”或过渡空间,也是对于成人而言的文化空间。 在这些观点发表之前,精神分析文献还从未表述过介于内在和外在之间的空间。弗 洛伊德提出了从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发展的观点,有助于理解从出生到成熟的过渡, 但没有关注过渡过程本身。克莱因关注于内在世界和婴儿的幻想,对于外部世界的 影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婴儿从自己的主观全能状态逐 步发展为越来越具有客观性,并能象征性

6、地思考,这中间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这一 心理历程却从未被反映过。温尼科特经过与母婴30多年的工作,发现儿童是通过 对他的第一个“非我”之物,即“过渡客体”的利用才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阶 段,终于提出了一个既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潜在空间”的概念。这是继 弗洛伊德及克莱因之后对人类本质的又一种表述(郗浩丽,2012 年,第 85 页) 但是,也应当看到,温尼科特提出这一独特、有价值且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的同时, 并未对其进行系统、清晰的表述,未及加以整合与深化就离开了我们,留下一片等 待发展的过渡空间。在其后至今的几十年间,后继者们在这个空间持续地进行着延 展、整合与解析的工作,推动着理论的发

7、展。对此,国内尚未述及。 温尼科特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提出了第一个“非我”所有物 过渡客体的作用, 是帮助儿童在与母亲分离时(比如睡眠)应对焦虑而变得安心,但对过渡客体如何 产生,如何发展变化,正常和异常的发展分别是如何表现的,都没有详细的阐述。 后来的研究者以及精神分析师们分别精细化地研究了婴幼儿期对“第一过渡客体” 的使用,并对青少年期和成年期过渡现象正常与异常的发展进行了考察。(一)婴幼儿期过渡客体的发展 温尼科特让我们看到了过渡客体的存在与作用,同时带给我们一种印象,过渡客体 是线性发展的,而一些研究却呈现了过渡客体发展的变化性和丰富性(Busch & McKnight,1973,1977

8、;Busch,et al.,1973;Busch,1974)。布施(Busch )和麦克奈特(McKnight )发现生命第一年的过渡客体和2岁左右 的过渡客体是有区别的,因而区分为第一过渡客体”(the first transitional object)和“第二过渡客体”(the second transitional object),它们因为婴 幼儿的内驱力、自我状态和客体关系的不同而有差异。实验发现,婴儿初次接触过 渡客体(如毯子)的时间是三个月。虽然不同婴儿对第一过渡客体的依恋有很多变 式,但大致在两岁的时候,儿童发展出对毯子的强烈依恋。大部分儿童在五六岁时 放弃第一过渡客体。托尔平

9、专注于研究过渡客体在婴幼儿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她提出,与温尼科特认为 当儿童发展出其他社会活动的兴趣时,过渡客体会“失去意义”的陈述相反,毯子 的慰藉、调节焦虑的功能会作为一种心理结构“进到里面”,即被内化,成为自我 基质的一部分,通过这一过程,过渡客体帮助婴儿完成从分离-个体化到建立核心 自体的工作。(Tolpin , 1971)温尼科特强调婴幼儿期的过渡客体,对过渡客体和过渡现象是基本不做区分的,认 为它们共同属于中间领域。有研究者认为,在功能的层面上它们确实是一样的,但 在客体的性质和发展的层面上,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客体本身并不是过渡性的,它 是一个符号(symbol),-个支撑物,对客体

10、的使用才是过渡现象。过渡客体重 点在支撑物上,如毯子、毛绒玩具等产生行动的物质条件上,触觉、纹理和气味具 有特别的重要性;而过渡现象重点在行动上,表现在牙牙学语、唱歌、游戏、研究、 运动等活动上,它们分散在文化的整个领域。 (拉弗尔, 2015年,第71页)(二)青少年期过渡现象的发展温尼科特写过多篇论文述及青少年期的特殊性,但没有与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做深 入联系。唐尼在此领域进行了探索,他发现,青少年把最初的过渡客体扔在一边, 但是却没有扔掉它们的内在特点,它们转变为其他的物品或行为,作为“过渡现象” 活跃于想象生活的中间领域。至青少年期,基本完成了对母亲心理表象的内化,并 达到了某种程度的

11、客体恒常性,过渡客体已经变得不那么必要,而过渡现象却变得 普遍。过渡的性质更为多样化,它们作为过渡现象展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图景上,青 少年花费大量的时间体验、重新组织以及重新创造其内在和外在世界。(Downey , 1978)还有一些研究者或临床心理学家考察了青少年对于过渡现象的异常使用,比如毒品 的使用。他们提出,青少年对于过渡现象夸张或扭曲的使用,其功能是否认丧失与 分离的威胁。(Straetz , 1976 )盖斯特研究了 100名吸毒的青少年,总结出青少 年对毒品的使用与过渡现象是一样的,毒品作为一种客体,由环境提供,同时由内 部世界赋予其神奇的性质。这些青少年通常具有丧失保护的儿童期历

12、史,同时内心 结构发展出严重的自我脆弱感,因而青少年期转向过渡现象可视为一种适应性的努 力,将毒品作为母亲在场的替代,通过魔法般的感觉提升自我满足的全能幻觉,这 就是毒品很难被放弃的原因所在。治疗吸毒的青少年,治疗师和青少年的关系必须 取代毒品作为过渡客体的使用。(Geist,1974)(三)成人期过渡现象的发展 在温尼科特那里,并没有明确针对成人期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使用的表述,而是从 发展的视角进行了洞察性的概括,“它(过渡客体)没有被忘记,也没有被哀悼。 它失去了意义,因为过渡现象变得弥散了,扩展到介于内在心理现实与人们 共同感知的外在世界之间的中间区域,即,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在此,我的

13、主 题拓展到了游戏、艺术创作与欣赏、宗教情感、做梦;以及恋物症、说谎与偷窃、 深切情感的来源与丧失、药物成瘾、以及强迫仪式的护身符等等”( Winnicott, 1971, pp.104110 )。仍有研究者及精神分析师循此路径,致力于过渡客体和 过渡现象与成人发展以及与成人精神分析和治疗的相关研究。他们通常把这一主题定位于分离-个体化连续谱系的分离结束期,以及分离焦虑。 埃布尔创造出术语“无生命的客体-变化率”(Inanimate Object-Gradient), 表征成年病人与他们带到治疗室的无生命客体之间变化的关系。她发现,在治疗的 后期,病人不再需要这些中间媒介的保护,因为他们已经能

14、更好地向治疗师以及日 常生活中的他人表达他们的情感了。( Abel,1960 )卡恩确认了过渡现象成熟的 部分是非病理性的,是一种成功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再将此现象视为向口欲期退 行的表现。(Kahne,1967 )科波利洛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成人过渡体验的发展性 方面,他认为,这种体验对于发展那些与社会及文化相联的新形式是必需的。(Coppolilo , 1976 )戴维森通过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观察,总结道,出 现在成人心理治疗中的过渡客体,一是与分离焦虑有关的客体,它们具有保护性的 功能,直到治疗联盟建立、关系和谐了才会消失,比如在治疗开始的第一年每次带 烟斗进入治疗室的 32 岁男性

15、病人,在治疗第一年末停止了抽烟,并梦到扔掉烟斗, 感觉自己更有男子气;二是治疗中期出现的、可能持续几周或几月的客体,它们所 代表的是强烈发展的个体化和创造性的体验。(Davidson,1976) 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与临床领域之外,扩展对过渡客体、过渡现象的关注与研究,是 温尼科特在提出这一理论伊始就注定的,他说,“我正在看的是成人对于生活、美, 或者抽象的人类发明的高度复杂的享受对我来说,游戏自然地发展为文化体验, 也确实形成了文化体验的基础”( Winnicott,1971,p. 104)。在文学艺术领 域、人类学领域,过渡现象与潜在空间的理论被运用、被扩展,同时也被检验、被 批判。(一) 文

16、学艺术领域的扩展 在过渡空间或潜在空间,个体与客体的分离通过创造性游戏的填充而被避免了,象 征符号的使用最终导致了文化生活的构建。作为过渡客体与潜在空间:对于温尼 科特的文学使用一书主编的鲁德尼斯基提出:温尼科特的工作不仅对他的同行们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于文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思想构成了精神分析 的美学(psychoanalytic aesthetics )基础。(Rudnytsky,1993,pp. xi-xv) 而米尔纳和博拉斯在这方面则超越了温尼科特。米尔纳在象征形成(symbolformation )这一主题上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她将儿童的游戏与成人的专注 联系了起来,“对于我(me )的使用,可能不仅是一种防御性的退行,而且 是一个与世界产生创造性联系的阶段艺术在成人生活中提供了一种方法,再现 健康的婴儿期日常体验的状态”。(Milner,1993,p.13 )博拉斯的“美学瞬间 与寻求转变”(Bolla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