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130025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必定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

2、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创设课堂情境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目地性原则。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

3、中有数。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3、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4、思考性原则。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

4、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5、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1、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儿童的数学是现实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

5、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3、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当今学校的数学课程,可能越来越将

6、重心放在人类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问题和探究已经开始占据学校数学课程的中心位置。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通过认知活动,通过思考。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4、创设有诱惑力的悬念情境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

7、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5、创设有冲突的质疑情境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6、创设有空间的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8、,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7、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

9、的数学学习活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