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111053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o一年三月目录1.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情况 1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和优势 32.1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2.2蓬勃发展的科学与教学研究 42.2.1 科学研究 52.2.2 教学研究 62.3 日臻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 72.4 发展良好的院企合作基础 82.5 试点前的准备工作 93.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与试点规模 133.1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33.2 试点规模 144.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与实现矩阵 154.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154.1.1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154.1.1.1 基础知

2、识 154.1.1.2 专业技能和学科发展 154.1.2 个人素养 164.1.2.1 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及个人态度 164.1.2.2 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教育 174.1.2.3 沟通和交流能力 174.1.3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工程实践 184.2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实现矩阵 184.2.1科学技术知识和学科发展 184.2.1.1 基础知识 184.2.1.2 专业技能和学科发展 194.2.2 个人素养 204.2.2.1 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个人态度 204.2.2.2 职业道德及法律法规教育 214.2.2.3 沟通和交流能力 224.2.3 能源动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实践

3、 234.2.4 学分要求 245.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55.1 本科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255.1.1 培养目标 255.1.2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255.1.3 学制、学分与学位 255.1.4 课程体系设计 265.1.4.1 理论课程体系 265.1.4.2 校内实践教学 285.1.4.3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295.2 硕士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315.2.1 培养目标 315.2.2 学制、学分与学位 315.2.3 课程设置 315.2.4 实践环节与学位论文 325.2.5 培养方式与方法 345.3 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345.3.1培养目标 345.3.2 培养要求 34

4、5.3.2.1 理论课程 355.3.2.2 实践环节 355.3.2.3 毕业设计 355.3.3 企业培养计划 35附件 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38附件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391.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情况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隶属于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 院,学院现有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轮机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3个本科 专业;有轮机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智能交通工 程、舰船电力推进与自动化技术6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点;现有船舶与 海洋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 洋工程为一级学科国

5、家重点学科,载运工具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构 成了学院完整的学科体系。学院现有隶属交通运输部的船舶动力工程技 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较为完整并反映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 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55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80人。其中 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75人。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通过“十五”“、十一五”、 “211 工程”及交通运输部专项等项目建设已装备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 水平的研究条件;建立了以教授领衔、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 平的教学团队、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特别是在专业 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人才质量培

6、养、示范辐射作用 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在船舶动 力系统领域的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目前,承担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 化专业教学任务的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共 50 余人,其中教授 10 人,副 教授12 人,讲师及实验(工程)师 25 人等。同时,能源动力系统与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有六十 多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专业的前身是内燃机专业, 主要以动力工程的研究为主,和交通行业相关企业、设计(研究)院与 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办学的机制,具有浓厚行业特色、在国内交通 行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 96%以上,深得用人 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7、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和优势2.1 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拥有一支学术水平 高、学历结构、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目前能源动力系统学 科领域共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及 高级实验师12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博士后经历;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6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人和交通部 “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本专业教师十分注重教书

8、育人,管理育人,恪守师德,身体力行。 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涌现出一批治学严谨、从严执教、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近几年 有 1 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 名教师被评为校师德先进标兵, 3 名教师被评为校师德先进个人,1 名教师获得校教学竞赛一等奖,多名 教师获得教学竞赛和校教学优秀奖。本专业十分重视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提高,以及本专 业的国际化建设,校企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迄今约 有 50%的教师出国学习、访问和学术交流,80%以上的教师到本专业相 关企业单位开展过教学或研究工作。与荷兰、挪威、德国等国家在国际 船舶动

9、力工程领域的教育科技合作,依托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在本专业 设立的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即“111计划”)与若干设有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面 /全方位合作,促使专业向国际化迈进。下表是部分教师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到深入企业锻炼的情况。表1: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姓名职称企业工作经历承担的教学任务李煜辉副教授武昌造船厂工作2年,美国theuniversity of Akcom访 问学者一年能源及其利用,动力系统自 动化,发动机电子控制技 术,内燃机学课程设计游伏兵讲师中国远洋工作,大管轮,5年混合动力技术,新能源技术,毕业设计罗启江高级工程师南华船舶修

10、造厂,主机维修工作, 累计时间3年内燃机结构认知与实操,内燃机性能测试实验盛成新副教授青山造船厂工作2年,宜昌柴油机 厂工作3年船舶电力推进技术,毕业设 计,船舶认知赵在理教授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 团股份有 限公司,轮机长,10年轮机自动化,学科动态,航 行实习表2:工程实践经历教师姓名职称工程实践工作经历承担的教学任务余永华副教授沪东重机数字化制造培训等,累计 时间12个月船舶主推进装置,动力机械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贺玉海副教授镇江中船设备公司柴油机出厂试 验测试等,累计时间6个月内燃机学,动力机械基础, 内燃机学课程设计,毕业设 计陈智君讲师赛林德船舶科技公司产品调试等,累计时间12个月信号

11、处理技术,内燃机仿真计算,毕业设计王忠俊副教授广西玉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国III柴油机排放测试,SCR标定,累计时间18个月发动机排放及后处理,内燃 机噪声控制,毕业设计张新塘副教授东风汽车公司,发动机性能测试, 轴系扭转振动测试,累计时间15个 月汽车概论,汽车原理,汽车 结构,内燃机轴系扭转振动表3:国际技术交流经历教师姓名职称国际技术交流经历承担的教学任务杨建国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一年,多次赴欧洲瓦锡兰、曼恩等公司交流合作机械振动学,模态分析,内燃机新技术向阳教授美国访问学者一年船舶污染控制,内燃机新技术王志华副教授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访 问学者一年动

12、力系统匹配与优化,毕业 设计,能源与动力机械测试 技术朱汉华教授武昌造船厂工作5年,美国Ohiostate University 访 问学者一年内燃机制造工艺学,动力系统可靠性,摩擦学咼岚教授美国访问学者一年船舶动力装置原理,轮机自动化,专业英语2.2 蓬勃发展的科学与教学研究2.2.1 科学研究本专业一直致力于船舶动力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紧跟国际研究前沿,结合市场需求、国防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工作。同时注重以科研引领教学,并通过科研锻炼队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在船舶动力研究上独具特色,取得一系列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近 5 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863 计划、国

13、防 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重大装备研制、军工重点等) 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承担 科研项目323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863 项目、国 家高技术船舶专项、省部级及军工研究项目88 项;完成科研经费7676.88 万元,其中纵向研究经费2297万元;其中纵向研究经费达30%;获得省 部级科技奖励项目14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 项。获国家 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5 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 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有123 篇。2007年获得交通部认定“船舶动力工程 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参加建设了

14、“船舶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 室”、“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 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交通系统安全及可靠性团队”2010 年获交通 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聘请“楚天学者计划”讲座 教授 2 人;申请湖北省“百人计划”1 人;获湖北省政府津贴 1 人,建 立了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2.2 教学研究本专业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亦取得多项成果, 多门课获得各级精品课程称号,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 门;湖北省精品课 程 1门;校精品课程7门。近年来出版专业教材5 本;完成国家教研立 项1 项,省教研立项5项,校级

15、教研立项10项。获国家教研成果二等奖1 项,省教研成果一等奖1 项,校教研成果 一等奖、二等奖各1 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 人;省优 秀博士论文4 篇、硕士论文6 篇;校优秀博士论文12 篇、硕士论文10 篇。同时还建立了国家教学团队1 个、湖北省教学团队1 个。本专业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并注重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 中。通过项目研究,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 创新能力,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更为贴合工程实际,深受学生欢迎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 专业知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选题100%来源于生产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由 于毕业设计贴近工程实际和学科前沿,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 锻炼了工程设计实践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本专业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