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一)》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10020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察物体(一)》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观察物体(一)》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观察物体(一)》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观察物体(一)》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观察物体(一)》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察物体(一)》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察物体(一)》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察物体(一)编写意图(1)教材呈现了四名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熊猫玩偶的情境图,编排意图如下:第一,熊猫的位置、方向固定不动,学生要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并对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形成表象。第二,图中分别标出了4名学生的名字,表明用学生所在的位置代替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方位词,如,“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可以说成“小明看到的图形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第三,学生能想象出自己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不同的形状分别是哪名学生看到的。(2)“做一做”是对例1的巩固练习,一方面需要学生对大卡车的各个面有直接或间接的观察经验,另一方面学生要读懂图中人物与大卡车的位置关系,作出正确判断并连线。教学

2、建议(1)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建立表象。可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初步体会从各个方向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再针对各个面进行逐一细致地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动作表征、闭眼记忆等方式,使学生对所看到的图形形成清晰的表象。针对易混淆的两个面,可反复、对比观察,并主要通过标记物的不同进行区分。(2)利用情境模拟,读懂图中人物与被观察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明确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为了读懂情境图,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图中的人物,通过“看图找位置”和“看图想形状”两个层次的活动,唤醒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的表象,将图中人物与所看到的形状对应起来,从而顺利进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

3、间的转化并作出正确判断。编写意图(1)例2的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所观察的物体有所变化,由实物变成了立体图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几何图形,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所观察的几何体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平面围成的几何体进行观察,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二种是几何体中有平面也有曲面,如圆柱体;三是对曲面围成的几何体进行观察,如球。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认识到局部特征的认识,并沟通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2)例3的编排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在根据一个面的形状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培

4、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建议(1)重视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以小强为例。可以让学生站在小强的位置看一看,先用手摸一摸所看到的面,说一说是什么图形,接着用手沿着图形的四周画一画,想一想画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在此基础上用纸盖住这个面,沿着面的四周按压出图形的轮廓,用笔沿轮廓线描画出所看到的图形,并比较画出的图形与看到的图形是否相同。学生所看到圆柱侧面的形状图和球的各个面的形状图是学习的难点,只要学生能感受到:“从各个位置观察球,所看到的球的形状一样;从侧面观察圆柱,所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即可,不必抽象成平面图形。(2)以多种高矮、大小、粗细不同的几何体作观察对象,积累丰富的观察经验

5、。(3)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例3应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根据直觉猜想;也可以将所学过的几何体逐一分析,用排除的方法解决。编写意图(1)练习十六共安排了5道练习题,是对本单元所学习内容的巩固。(2)第1题呈现了4个小动物在不同位置为大象拍照的情境,需要学生以前对大象有过比较充分的观察经验。如果学生的观察经验不足,可以先组织学生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再完成书上的练习。其中在“平面图”中辨认小动物与大象的位置关系并唤醒相应的表象是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3)第2题用序号代表不同的观察位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想象自己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旨在培养学生

6、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4)第3题用一摞数学书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简单且容易操作,使学生将对实物、立体几何图形的观察统一起来,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用品,渗透爱惜书本和养成看书习惯的教育。教学建议三道练习题内容和形式大致相同,可指导学生按照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练习。(1)让学生在不同的位置对物体进行观察,积累充分的观察经验,并形成表象。(2)指导学生读懂“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观察书中情境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说一说,结合学具指一指以及演一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3)借助语言、动作使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变得清晰、可视化。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想象自

7、己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分别说一说或用动作表征等方式,表达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图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有什么特征,方向指向哪里等,使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更加清晰、明确。(4)将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与图中的人物、序号对应起来,按要求完成练习。编写意图(1)第4题中观察的物体是天安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对身边高大的建筑物进行观察,拓宽学生观察的视野,更加全面认识自己生活的空间,感知现实空间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2)第5题是在学生进行单一几何体观察的基础上,对组合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其中,从上面看到的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由于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将其想象成画在同一

8、平面上的形状,提高了对学生想象的要求。通过小精灵提出的“换一种摆法,再试试”体现了问题的活动性与开放性。(3)“成长小档案”中写出了两名学生不同的收获和体会:一是知识方面的收获;二是方法方面的收获。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回顾与反思,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学建议(1)用“替换”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观察位置与相应图片间的对应关系。由于很多学生缺少对天安门直接观察的经验,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观察教学楼或其他高大建筑物,依照第4题中3个序号的位置,为看到的建筑物拍照并设计成第4题的形式进行练习。再把建筑物变成天安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完成练习。(2)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抽象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图。第5题可先让学生将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重点是从上面看到哪些面。应让学生想象“从上面看到的两个正方形如果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完成第5题。在此基础上,再换几种摆法进行练习。(3)“成长小档案”中可增加情感态度方面的收获,如遇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想一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