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109362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提纲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和翻译重点文句等;2、 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点;3、 学习烛之武的谈话艺术。【重点难点】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和翻译重点文句等;难点: 学习烛之武的谈话艺术。【导学流程】一、 了解感知1、 背景知识和左传关于左传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

2、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时代背景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

3、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本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惠公背约(

4、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

5、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2、对照注释并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词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

6、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

7、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3、 正音生字:函(hn)氾(fn)佚(y)缒(zhu)阙(qu)多音字:朝(zh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ng)(人名逢孙)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4、 回答课后四个问题1、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2、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3、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4、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以上为第一课时内容)二、 深入学习1、 郑伯、烛之武、秦伯和晋文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你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2、给烛

8、之武的说辞分分层次,谈谈烛之武是怎么打动秦伯的?能总结出哪些说话艺术?3、翻译下列句子,总结翻译的方法?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小结本文“之”“其”“以”“也”的用法。三 迁移运用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 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a、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b、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隐逸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2. 梅花 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a、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b、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c、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 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 唐人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4. 竹 a、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b、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c、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的禀性。【合作设计】 1、讨论深入学习部分的三个问题; 2、收集各小组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