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情感抒发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087883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自清散文的情感抒发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朱自清散文的情感抒发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朱自清散文的情感抒发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朱自清散文的情感抒发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朱自清散文的情感抒发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自清散文的情感抒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散文的情感抒发(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历史在战斗中 (2)鲁迅杂感选集朱自清散文中的情感抒发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 家。原名朱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在 他近四十年的创造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三 个阶段:一九二五年以前主要是诗歌,以后 主要是散文,抗战胜利后则主要是杂文。诗 歌方面,在当时的诗坛上,有如火山爆发般 喷涌而出的郭沫若的诗;有浓的化不开的缠 绵悱恻的徐志摩的诗;有带着镣铐跳舞的闻 多的诗而朱自清的诗对感情的抒 发则是质朴清新、真挚自然。在散文创作方 面,鲁迅曾说过:“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 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朱自清 的散文也是自成家。他的散文构思精巧, 形象生动,结构缜密圆转,语言优美漂

2、亮, 是种“美文”。然而“时代的路自渐渐分 明,集体的要求渐渐强大,现实的力量渐渐 逼紧;于是杂文便成了春天第一只燕子。” (1)他的杂文相对于新诗和抒情散文,无论 是思想还是艺术手法都有新的发展和提高。 朱自清先生穷尽一生的力量,为中国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将自己的一 腔的柔情倾注于纸上,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 财富。真正的艺术品不仅是思想的结晶,也 是感情的结晶。感情受制于思想,因而有高 尚、平庸和卑下之分;感情又有真挚和虚假 的不同,感情的真假高下,决定着作品的感 人程度。而朱自清散文中的情点,是他一生 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朱自清散文中表现出 的情感、忧愁、彷徨、愤懑、刻苦、追

3、 求都是他在经历中所体验,感悟出 来的,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倾注于作品 中,因而能够扣触读者最深的心灵,激起读 者感情的浪花。与同时期其他作家一样,他 是随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成长起来的, 是有着深厚文学根底的新一代学子。一八九八年出生于海州的朱自清,在三 岁时因父亲上任而迁至邵伯镇,后又举家迁 至扬州,一直住到后来去北京上大学。作为 朱家的长子长孙,父亲对他的教育是相当严 格的。希望他能够学有所成,将来有朝一日 能够光耀门楣。因为父亲封建的思想,对当 时新进的西式学校的教育方法和读书效果 颇为怀疑,于是便送他去私塾先生那里学习经籍古文和诗词。因此,朱自清的国学根底 相当好,为他以后的创

4、作奠定了基础。同时, 他严谨的学习态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 成的。从个人气质上说朱自清属于忠厚朴实, 平和中正,少年老成的那一类。最初在学校 的时候,他多半是埋头苦读,不问世事的勤 奋学子,就连与后来成为浅草社主要成员的 杨晦同坐一张桌子,却彼此很少交谈,也没 有多少交情。一段时间过后,朱自清意识到 这种“生性谨敛,事事后人”的秉性,在当 时的社会,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进步有百害而 无一利,必须痛下决心改变。于是取字佩弦, 取佩弦以自急之意。在北大生机勃勃的环境 中,在各种学生运动和社会活动中,朱自清 逐步改善了自己,他变得越来越活跃,尤其 是经历过五四爱国运动,他社会活动才能得 到很大的锻炼和提

5、高。朱自清是把沉默当做人生哲学,人生艺 术来谈的。态度从容超脱,笔调亦庄亦谐, 但却曲折的反应他内心深处的苦闷与悲凉。 “刹那主义”是朱自清人生观的总结。不忧 伤过去,不多想未来。全心全意的把握好现 在,抓紧现在生活。这也是他严谨性格的一 种表现。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创作中,他都用 最严谨的态度要求自己做到最完美。他在总 结自己走过的道路时说:“我的忆的路 是平如砥、直如矢的;我永远不曾 有过惊心动魄的生活,即使在别人想来最风 华的少年时代。我的颜色永远都是灰的。我 的职业是三个教书;我的朋友永远是那么几 个,我的女人永远是那么一个。我是什么时 候都是了了冷冷地知道、记住自己是怎 样简单的一个人”

6、。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 隐逸在书斋里的一个简单的人,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清新俊逸的文章,留下了那么多温柔如水的情感。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体 裁。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结 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 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 感。中国现代散文所受的直接影响,还是外 国的影响。关注现实,强调现实生活意义, 这是朱自清一贯的思路。因而在朱自清等散 文家创作的新时期的散文由五四时期的议 论性较强的杂感转向风格的多元发展和繁 荣。其中,小品散文异军突起并迅速走向成 熟,显示了“旧文学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 学也并非做不到”,从而,“彻底打破了那美 文不能用

7、白话的迷信”。朱自清散文中的情感抒发,是不得不说的一 点。他的散文给人闲话家常般的感觉,在不 紧不慢的文笔间,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倾注笔尖。在北大讲课时朱自清不像其他的 教授拿自己的文章来作为例文,他会避开自 己的作品去讲其他老师的作品。当然也有学 生强烈的要求他来讲解自己的作品,他却谦 虚的说:“写的都是些个人的情绪,大半是 的。早年的作品,又多是无愁之仇,没有愁 却偏要愁,那是活该。就让他自个儿愁去 吧。”这一方面表现的是朱自清谦虚,不追 逐名利的心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多以身 边人事为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他的 散文中主要表达的有三种情感:(一)描写 自然景物的可爱;(二)描写亲

8、情的可贵; (三)痛斥帝国主义的残暴。自然景物的情感描写固然是朱自清最温 柔,甜美的一种情感。优美的语言,严谨的 结构,单从文章的表面看就是一篇篇不可模 拟的图画。在他诗意的描写中,让读者从字 里行间领略作者眼中的景色!有景就必然有 情,借景抒情是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朱自 清的在这一类散文中所要抒发的是对自己 所经历以及未经历的总结和期望的情感。他 走路时匆匆,看朋友时匆匆,仿佛有无穷的 事要做,他的好友叶圣陶先生形容他“匆匆 的旅人的颜色”,并且断定他一辈子也改不 掉这种颜色。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写成 的匆匆这是一首文情并茂,寓意深邃的 散文诗。这是朱自清一生的写照。作者以绵 密细致的笔触

9、,系情于物,尽情的抒发着内 心的感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令人感奋, 启人深思。这是一篇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朱 自清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在当时黑暗现实 里,爱惜时光,不甘虚度,极思有所作为。 它所表现的思想是朱自清所抒写的不愿蹉 跎青春,浪费时日,虽彷徨仍思有所作为, 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然 而他在抒发这一感受时,并不是去做枯燥无 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是去发空洞的呼喊。 而是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受,依托于自 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中,使抽象转化为具体, 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 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作者 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做深刻的思考。这篇文 章的艺术特色首先在

10、于体验在作者对这种 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中。在匆匆里, 鲜明的比喻和对照,起了有力的烘托内在潜 思的作用。匆匆显然是流露出一种由于 倥偬时日,而忽起的如“游丝”般怅惘的情 绪。但纵观全篇情调却是健康向上的,诗人 绝不是观花溅泪,望柳伤春,而是触景生情, 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作品似乎没有回答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也没有 解决如何去结束“彷徨”,但在作者不断追 问、反问、责问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深深不 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 掷光阴“匆匆”而过。“我赤裸裸来到这个 世界,转眼间又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 平的,为什么要白白揍这一遭啊?”着正是 作者是点睛之笔,隐含在作品

11、里的就是这种 不甘虚掷光阴,为求上进的精神。后来,经 过长期摸索,作者终于“一步步踏在泥土 上”,向前走去。亦或是在描写绿这篇文章。那样精 巧细致的梅雨潭不仅俘获了作者的心,更是 令我们这些读者为之神往。绿之所以能 那样地令人赏心悦目,主要原因在就在于作 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集中笔力,紧扣重点, 而有讲究结构铺成,一步紧似一步地去追捉 那“醉人的绿”,自然的把读者诱入他所创 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作者独出心裁地 通过空间顺序由远及近、详略得当得展示了 梅雨潭的全景,一落笔便使读者如身临其 境,为下文探索醉人的绿,创造了富有诗意 的气氛。通常,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喜欢描写 具体而形象的物,这样不仅

12、方便我们描写更 容易让读者理解。绿,作为一种颜色的概念, 比较难写,然而令人赞赏不已的是,朱自清 并没有像常人那样以各种喻语进行描摹,而 是高明地借助联想引起的对比来获得良好 的效果。“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 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 虎跑寺近旁高峻而又深密的绿壁 ,从叠 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有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 了。”这又不像,那又不是,似乎是无法比 拟的,但又在这看似无法描写中,透出无限 生机,那梅雨潭奇异的绿,就在这“太淡”、 “太浓”、“太明”、“太暗”的对比和限制中, 被描写的恰到好处的境界。朱自清好用叠字,叠词来增添作品的韵

13、 味。如写梅雨瀑,不用“花花”,而用“花 花花花”,不尽模拟了水声,而且示人以水 流之态势。写梅雨潭绿水则一碧“汪汪”, 水波“闪闪”,水光“滑滑”,水色“清清” 十分确切而鲜明地表现了潭水万千姿态的 景象。而这些迭音词,不尽使自然景色具体 而丰实,而且音韵铿锵,旋律动听,给人以 一种声请并茂的音乐美的享受。朱自清以为 艺术语言应该是“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 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信札)。绿 的语言就有这种美感特征。亲情也是朱自清心中割舍不断的一个 情节,在冬天里描写的一家四口吃“洋 炉子”的情景。虽然是在点着“洋灯”的昏 暗的老屋子里,但是那个时候是父亲带着兄 弟三个一起吃着那个好似反穿白

14、狐大衣的 嫩而滑的白煮豆腐。父亲夹着滚烫的豆腐, 喂着三个亲子,父亲对儿子的热爱,在那满 屋子氤氲着白煮豆腐的热气中得到尽情的 披露。背影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将父爱 描写的透彻心底。全文没有一字是对父亲正 面形象的描写,也没有一字赞美父亲对自己 的好。就是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 褂的背影。”艰难的跨过铁道为作者买橘子 的父亲的形象,留在了千万读者的心中。作 者对父亲的深挚的爱,没有浓情的渲染,没 有,质朴的语言把作者心目中那个不多感情 的父亲描写的活了。作者深沉的感情抒发的 那样的诊治,那样的自然,读者不由自主地 随着他的情感波动,最后深深的受到感动。 给亡妇中描写对亡妇的思念之情,没有

15、平常人的捶胸顿足,哭天抢地,只是静静的 写下亡妻身前为自己和家人所做的一切,情 意深深,透人心扉。他没有写自己是多么的 想念亡妻,多么的不舍她的离去,又是多么 的忘不了她,乃至对她离去的愧疚。只是将 亡妻的一颦一笑,一静一动,清清静静的写 在纸上,告诉她,她最爱的孩子正在平平安 安的长大,只希望劳累一生的她,安心的好 好的休息一下。素朴的风格,平实的结构将 情与事交相融合,让人了解他亡妻生前种 种,也表露自己不灭之情。给作品染上一层 缠绵委婉的抒情色彩。儿女中的父爱也是扣人心弦。虽然, 现在的我们嗨没有为人父母,但是朱自清却 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做父母是怎样的种 心情,是怎样的一种变化。朱自

16、清用生活中 的一件件小事情来向读者展现自己是怎样 一个不合格的父亲,用他人对儿女的疼爱之 心来反衬自己对子女的不合格。纵然是一个 不合格的父亲,却能将这一份感情清晰的表 达在纸上,让读者为他痴为他笑。纵观这一类记叙家庭事件的散文,可以 看出朱自清善于从自己熟悉的事件中截取 题材来反映自己心中的不平。因为生活困 难,所以不能亲自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因为 没钱,最善良的妻子早早的离开了自 己自己一家是这样的痛苦,还有那 些仍生活在悲惨深渊的千千万万的家庭 呢?生活在那样一个灾难重重的时代,文人 的责任不仅仅是在为文学的发展做着不懈 的努力,更应该为国家的发展思虑。朱自清 先生亦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文人,他虽没 有什么惊天地的举动,但是他时刻牢记着要 做好自己,从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规范着自 己,也是表达出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就连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是不忘叮嘱家人不 要买美国的援助粮。他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在 后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