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创新哲学: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1082321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式创新哲学: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式创新哲学: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式创新哲学: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式创新哲学: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式创新哲学: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式创新哲学: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式创新哲学: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式创新哲学: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曾飞中国古代是发明的国度。古代中国人在创新领域的成功,与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是不可分的。近代以来,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哲学思潮,背叛了中国的道统,从根基上破坏了中国的传统哲学,走向了唯理是从的唯理论,强化了思想奴役,钳制了人的思想自由,严重压制了人的创新精神,使中国近代在创新领域严重落后。因此,发掘和恢复有利于创新的传统哲学思想,吸收国际创新思想和方法,继承并发扬创新精神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道器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就是说,形体以上而不可见的叫

2、做道,形体以下而可见的叫做器,转化而裁成万物的叫做变,推移往来运行的叫做通,将这些施加于天下民众的,就叫做事业。又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这就是说,具备天下之器物而致其用,创立与成就器具,以利天下之民。因而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这就是说,天生神物,圣人效法它;天地变化,圣人效法它。而“以制器者尚其象”,这就是说,用以制造器具的崇尚卦爻之象,也就是注重器物的结构,利用天生器物的运作原理来创造人造的器具,也就是所谓的“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利用器物的结构原理加以利用,创造出人造的器具而利于天下民众。这就是中国古代创新发明的基本程式:秉承“变易、简易和不

3、易” 的周易哲学思维,从器物的变易中,发现不易的运作原理,用简易的方式应用它来制作器具。总之,易经所描述的道器论,明确地提供了中国古代创新的哲学思想。创新哲学: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易经所描述的创新哲学思想,简而言之就是:器物、器用、器具三段论。这种创新三段论就是:发现某种器物能够产生某种功能;对器物产生这种功能的运行结构原理进行研究,归结其器用;利用器物的这种器用,仿效它制作人工器具以达到类似的功用,满足人们的需要。以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发明创新为例,来说明这种创新三段论的具体运用:独木舟:所谓独木舟,就是用一棍木头制成的船。这种独木舟是现代各类船只的先祖。在古代,人类处于采集和渔猎时代,人们

4、大多数聚集在有水的地方生存。由于没有水上工具,他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古人发现,树干在水里会浮在水面上,在观察之后,古人终于敢爬上浮木,用手抱住木头,这样人在水中就能浮起。当古人有了斧等工具之后,开始将圆圆的树干削平,便于乘坐。后来,人们又发现,火比石斧加工木材更为方便。于是,用火和石斧等工具配合使用,制成了独木舟。我国出土了二十多只独木舟。在四川、福建、江西、青海、贵州、云南等地还挖掘到众多的以独木舟作葬具的船棺葬。船棺葬说明独木舟的发明在当时处于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发明创新过程就呈现了创新三段论程式:发现用手抱住木头,人就能在水里浮起;归结了利用抱木头能浮起的原理及其方便乘坐的经验;利用这

5、种原理和所掌握的工具和技术人工发明了独木舟。船中水密舱:中国人于公元二世纪发明了船中水密舱。这项发明使传统中国航船的船壳被碰破时,船也不会沉没。这是中国古人运用舱壁原理建造船壳的良好效果。舱壁又称隔壁,它是一种把船的底层舱分隔成若干个水密的立式隔板。一般典型的中型船有16个水密舱,一旦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其中一个舱进了水,那么其他舱是不会进水的,因为水密舱彼此是隔开的并密封着,因此这船不会沉没。中国古代人从观察竹杆的结构,发现了竹子节状空腔结构的作用,根据竹子的这种舱壁结构原理而发明了具有船舱分隔成若干个水密的船。其中发明创新过程是典型的创新三段论程式:器物,竹子的节状空腔结构;器用,水进入部

6、分空腔不会使船沉没;器具,具有水密舱的船。指南鱼:据资料介绍,大约在北宋初年,我国古人创制了一种指南工具指南鱼。 当时有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叫武经总要,其中说:行军的时候,如果遇到阴天黑夜,无法辨明方向,就应当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或者用指南车和指南鱼辨别方向。武经总要这部书是在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写成的。这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国已经发明了指南鱼,应用于军事。 指南鱼用一块薄薄的钢片做成,形状很象一条鱼。它有两寸长、五分宽,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自由转动指向南方。 钢片做成的鱼没有磁性,必须用人工传磁,使它变成磁铁,具有磁性。武经总要指出,指南鱼

7、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说,要拿一个密封的合子藏起来。根据这一点来看,当时的人工传磁法大约是把钢片做的鱼和天然磁铁放在同一个密封的合子里,使它们长时间接触而具有磁性。这可能就是人工传磁方法。 宋代事林广记也记载了用木头做指南鱼的方法:用一块木头刻成鱼的样子,象手指那样大,在鱼嘴往里挖一个洞,拿一条磁铁放在里面,使它的S级朝外,再用蜡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针从鱼口里插进去,就做成了指南鱼。把指南鱼放到水面上,鱼嘴里的针就指向南方。其中发明创新过程是复合的创新三段论程式:器物,磁铁能指南,以及钢片能被人工传磁;器用,浮在水上的有磁性的物体能自由旋转,指向南方;器具,人工制成能浮在水面上的经过磁性化的鱼

8、用来指南。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相传是由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二进制的发明创新过程也表现为创新三段论程式:观察发现世界有动静、刚柔、寒暑、男女两端;归结为阴阳两态,并以符号-和表达之;最后发明了用阴阳两个爻符(二进制数码)形成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重卦的二进制体系。十进计数制: 中国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

9、国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人们早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古人用一双手记数,又用十根一组的算筹,还用算盘,对应的每种数有一个数字表达,无用空位表达,创造出了十进计数制。其中发明创新过程是呈现了复杂的创新三段论程式:器物,手指,算筹,算盘;器用,计满一双手,用第二组手指的一个手指来表示,或另一组算筹的一根来表示,算盘的下一档的一个算珠来表示等等;器具,十进计数制以及相应的数字。创新基本模式:创新哲学与思维技术工具的结合总之,器物、器用、器具这种创新三段论就是:发现某种器物有某种功能;对器物产生这种功能的运行结构原理进行研究归结其器

10、用;利用器物的这种器用,仿效它用人工的技术制作人工器具以达到近似或更高的功用。 这种创新模式使中国古代有了无数的发明创造,包括印刷术、火箭等重大发明,甚至是规模宏大的都江堰的治水工程、人工开凿的大运河等。但是近代之后,就逐渐消退。其中除了后期理学对传统创新哲学的破坏作用之外,与创新哲学密配合的科学技术的落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古代中国,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下半叶,这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承先秦数学发展的源流,表明中国古代也具有比较发达的数学体系。而中国先秦时期的巨著考工记则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的技术内容。同时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

11、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足见中国古代已经有比较发达的科技知识体系。由于中国古代的数学等思维工具和技术工具并不欠缺,也就能够强有力地支持当时的发明创新。但是近代统治者利用程朱理学进行思想钳制的状态,极大地压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创新发明被视为“雕虫小技”、“淫技奇巧”而被强力压制,这是近代中国创新沉沦的一个直接原因;另外,社会风气逐渐让技术成为祖传秘方,密不外传,由此便难以继续形成公开共享的不断发展的新的知识系统,使技术的积累作用受到破坏,甚至失传;第三是萌芽于惠施、公孙龙、墨经的形式逻辑思维工具和技术学被强大的易逻辑的整体思维工具所强力挤压,得不到发展空间,未能形成中国的形式逻辑思维工具、以及经过

12、逻辑变换而付诸实验实证的技能,也就是归纳、演绎、实证的完善工具未能形成。因此在器用原理的阐述上缺乏强大系统的逻辑、数学工具和试验实证方法的支持,产生了可以发现并归结出器用原理,但未能进一步深刻描述的局限性;而技术知识,包括工具的积累、系统共享状态的缺失,使器具的提高受到了限制。由此,许多重大发明产生在中国,而发展在西方:西方有强大的逻辑、数学、科技知识体系。比如,公元前3000年伏羲就发明了二进位制,但在中国一直都没能由此而发明出计算机。缺乏形式逻辑思维工具和系统科技知识体系形成了无形的蔽障。再如,公元前500年,中国人制成了会飞的直升竹蜻蜓。竹蜻蜓依靠旋转运动产生气流,旋转的翼片切入气流,产

13、生升力。直升飞机的原理已经呈现。到了公元17世纪中国人徐正明发明了直升飞机的雏形。公元17世纪中国苏州巧匠徐正明,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依此器用原理制造一个类似蜻蜓的直升飞机,把人也带上天空。经过十多年的钻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飞机。它有像竹蜻蜓一样的螺旋桨,架驶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脚踏板通过转动机构来带动螺旋桨转动,试飞时候,它居然飞离地面一尺多高,还飞过一一条小河沟,然后落下来。但直升机的创新也就随之陨落了。缺乏形式逻辑思维工具和系统科技知识体系的无形的蔽障使真正意义上的直升飞机与中国人无缘。到了1784年法国机械师比恩沃尼制成了有两套旋转翼的模型直升飞机。1796年英国的克雷设计了四叶式直升

14、飞机。1849年英国的菲利普斯制造了一架蒸汽马力的模型直飞升机。1967年法国工程师路易士佰雷发明了现代化的直升飞机。1932年德国的福克教授设计出了一架直升飞机。并且在柏林博览会上进行了表的演。1946年作为交通工具直升飞机开始使用,寿命达600小时。速度达每小时200公里。1960年前苏联的米尔研制用喷射引擎为动力的世界最大的直升飞,可载40吨。事实表明创新哲学需要有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思维工具以及实证、共享基础上的科技知识系统另一翼的强力支持。只有创新哲学的一翼,而没有形式逻辑和科技的另一翼,发明创新是无法高飞的。须知,中华传统文化是阴阳文化。只重视创新哲学的一翼,而轻视创新工具方法的另一翼

15、,本来就不符合中华阴阳文化的传统。古人早已指明:“孤阳不长,独阴不生”,事实表明,确实如此。因此,理学的理气论,抢到理的绝对作用,走了极端,扔掉中国的传统创新哲学,使近代中国的创陷入了“孤阳不长”状态。相反,独重西方科技,也容易重新陷入“孤阳不长,独阴不生”的另一种困境。西方也有自己传统的创新哲学。从归纳-想象,猜想-实证-猜想,到仿生学都是。而中国的创新哲学,更注重从天人大体系的整体的道及分割出来的局部所得到的德得到启示,明晰它的器用原理,用以创新发明,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更容易做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因为它排除了更多的所发明的技术体系与大自然的不和谐的可能性。毕竟人类凭自己的大脑器官所做出的猜想,以及短暂人生所做的实证,在大自然亿万年、大系统检验的可行的器用原理面前,实际上非常渺小和可靠程度很低,很难保证它能与大自然长期和谐共处。由此也就容易产生所谓的技术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严重问题:世界末日的严重危机。现代中国要恢复创新强国之梦,必须发扬优秀的文明传统: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因子,发展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式创新哲学的同时,认真学习和发展西式科学技术来充实自己。中国现代创新发明的道路由此已十分明晰。需要的是国人的不懈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