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7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课件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561076471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7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7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7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7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7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7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7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3737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1会判断多池装置中的原电池和电解池,能根据电化学原理进行正确分析。2了解离子交换膜的分类及特点,能够根据电化学原理分析“膜”在装置中的作用。01考点梳理考点梳理 高效演练高效演练考点一多池串联的两大模型1两大模型装置(1)外接电源与电解池的串联。A、B为两个串联电解池,相同时间内,各电极得失电子数相等。(2)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甲、乙两装置示意图中,A均为原电池,B均为电解池。2串联装置的思维流程解析:A锌为活泼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c极为阴极、d极为阳极,A正确;BZn-NO2 电池总反应为锌和二氧化

2、氮反应生成亚硝酸锌:Zn2NO2=Zn(NO2)2,B正确;Cc极区为阴极区,亚硝酸根离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消耗H且生成H2O,故溶液的pH增大,C正确;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下装置研究有关电化学的问题。当闭合该装置的电键时,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池为_(填“原电池”“电解池”或“电镀池”),通入CH3OH电极的电极反应为_。(2)乙池中A(石墨)电极的名称为_(填“正极”“负极”“阴极”或“阳极”),总反应为_。(3)当乙池中B极质量增加5.40g时,甲池中理论上消耗O2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为_mL,丙池中_(填“C”或“D”)极析出_g铜。(4)电键闭

3、合一段时间后,甲池中溶液的pH将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若丙池中电极不变,将电解质溶液换成NaCl溶液,溶液的pH将_。考点二多室电化学装置离子交换膜电解池1离子交换膜的分类和作用2离子交换膜电解池的解题步骤第一步,分清离子交换膜类型。即离子交换膜属于阳膜、阴膜、质子膜或双极膜中的哪一种,判断允许哪种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第二步,写出电极反应式。判断离子交换膜两侧的离子变化,推断电荷变化,根据电荷平衡判断离子迁移方向。第三步,分析离子交换膜的作用。在产品制备中,离子交换膜的作用主要是提高产品纯度,避免产物之间发生反应,或避免产物因发生反应而造成危险。1(2024南粤名校联考)利

4、用光能分解水的装置如图所示,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双极膜将水解离为H和OH,并实现其定向通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电池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B当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时,双极膜中水的质量减少18gC阳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D再生池中发生的反应为2V3H2=2V22H解析:由题图可知,光电池左侧为电子的流出极,故电解池左侧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V3e=V2,右侧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A由题图可知,光电池装置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再利用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最终达到分解水的目的,选项A错误;B双极膜可将水解离为H和OH,根据阳极区的电极反应式4OH4e

5、=2H2OO2可知,当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时,双极膜中水减少2mol,质量为36g,选项B错误;C阳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选项C正确;D由装置图可知,再生池中发生的反应为2V22H=2V3H2,选项D错误。2(2024华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月考)LiOH是生产航空航天润滑剂的原料。清华大学首创三室膜电解法制备氢氧化锂,其模拟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极为电源的负极,Y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X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4e=4HO2C膜1为阳离子交换膜,膜2为阴离子交换膜D每转移2mol电子,理论上生成24gLiOH解析:该电解池实质是电解水,根据题图可知,X

6、极导出的是浓硫酸,则X极应为水放电生成H和O2,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4e=4HO2,气体1为O2;Y极导出的是浓LiOH,则Y极是水放电生成H2和OH,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气体2为H2。A根据分析可知,X极为阳极,所以a极为正极,b极为负极,则Y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A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X极上水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O2,电极反应式为2H2O4e=4HO2,B正确;DY极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每转移2mol电子,理论上有2molLi向Y极迁移形成2molLiOH,其质量是48g,D错误。02真题研做真题研做 高考高考通关通关B每

7、生成1molNH3H2O,阴极得8mole,同时双极膜处有8molH进入阴极室,即有8mol的H2O解离,故B错误;C电解过程中,阳极室每消耗4molOH,同时有4molOH通过双极膜进入阳极室,KOH的物质的量不因反应而改变,故C正确;D相比于平面结构双极膜,“卯榫”结构具有更大的膜面积,有利于H2O被催化解离成H和OH,可提高氨生成速率,故D正确。2(2023高考全国甲卷)用可再生能源电还原CO2时,采用高浓度的K抑制酸性电解液中的析氢反应可提高多碳产物(乙烯、乙醇等)的生成率,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析氢反应发生在IrOxTi电极上BCl从Cu电极迁移到IrOxTi电极C阴

8、极发生的反应有:2CO212H12e=C2H44H2OD每转移1mol电子,阳极生成11.2L气体(标准状况)3(2022新高考山东卷改编)设计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回收金属钴。保持细菌所在环境pH稳定,借助其降解乙酸盐生成CO2,将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LiCoO2(s)转化为Co2,工作时保持厌氧环境,并定时将乙室溶液转移至甲室。已知电极材料均为石墨材质,右侧装置为原电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装置工作时,甲室溶液pH逐渐减小B装置工作一段时间后,乙室应补充盐酸C乙室电极反应为LiCoO22H2Oe=LiCo24OHD若甲室Co2减少200mg,乙室Co2增加300mg,则此时已进行过溶液转

9、移解析:根据题意知,右侧装置为原电池,细菌所在电极为负极,LiCoO2所在电极为正极;左侧装置为电解池,细菌所在电极为阳极,另一电极为阴极。装置工作时,左侧装置中,细菌所在电极(阳极)上CH3COO失去电子被氧化为CO2:CH3COO8e2H2O=2CO27H,甲室中Co2在阴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为Co单质:Co22e=Co,乙酸盐溶液中的阳离子以及生成的H通过阳膜进入甲室,甲室溶液pH逐渐减小,A正确;右侧装置中,细菌所在电极上的电极反应与左侧装置中相同,乙室中LiCoO2得到电子被还原为Co2,电解质溶液显酸性,电极反应为LiCoO2e4H=LiCo22H2O,乙酸盐溶液中的阳离子以及生成的

10、H通过阳膜进入乙室,总体上H被消耗而减少,故装置工作一段时间后,乙室应补充盐酸,B正确,C错误;4(2021新高考天津卷)如下图所示的电解装置中,通电后石墨电极上有O2生成,Fe2O3逐渐溶解,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a是电源的负极B通电一段时间后,向石墨电极附近滴加石蕊溶液,出现红色C随着电解的进行,CuCl2溶液浓度变大D当0.01molFe2O3完全溶解时,至少产生气体336mL(折合成标准状况下)解析:通电后石墨电极上有O2生成,Fe2O3逐渐溶解,说明石墨电极为阳极,b为电源的正极,a为电源的负极,石墨电极为阴极。A由分析可知,a是电源的负极,故A正确;B石墨电极为阳极,通电一段时间后

11、,产生氧气和氢离子,所以向石墨电极附近滴加石蕊溶液,出现红色,故B正确;C随着电解的进行,铜离子在阴极得电子生成铜单质,所以CuCl2溶液浓度变小,故C错误;D当0.01molFe2O3完全溶解时,消耗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6mol,根据阳极的电极反应2H2O4e=O24H可知,产生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015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336mL,故D正确。解析:由题图可知,在铅电极上乙二酸变成乙醛酸是去氧的过程,发生还原反应,铅电极是电解装置的阴极;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2Br2e=Br2,是电解装置的阳极。由分析可知,Br参与了电极反应,KBr不只起电解质的作用,A错误;阳极上的电极反应为2Br2e=Br2,B错误;制得2mol乙醛酸,实际上是左、右两侧各制得1mol乙醛酸,共转移2mol电子,故理论上外电路中迁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C错误;电解装置中,阳离子移向阴极,故双极膜中间层中的H在外电场作用下向铅电极方向迁移,D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