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导学案.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926601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8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六章 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六章 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六章 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章 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导学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六章 我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导学案 编制人:科尔沁第七中学赵丽丽学习目标1. 在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中,准确填注四大区域的名称。2.能够比较说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自然差异。3.归纳总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学习重点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自然差异,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学习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自主学习,粗读教材阅读教材P51文字内容,完成下列题。1. 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形以 和丘陵为主,因受 带来的降水影响,气候比较 。2. 西北内陆地区地形以 和 为主,因远离海洋,气候自东向西越来越 ,自然景 观由 逐渐变为荒漠。3. 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因地势 ,气温低

2、,从海洋上吹来的湿润空气难以进入,形成了非常特殊的 的高原景观。 可见:从自然环境分异上看,中国分为 区、西北干旱区和 区三大自然区。4. 在 区域内,南北差异明显,以 线为界,分南方和北方两个区域。 小结:根据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特征差异,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地区、 地区、 地区和 地区。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探究活动一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学法指导:读P48图A,在图中找到下列地理事物的位置)(1).秦岭是 走向的山脉。北侧为 (地形区),南侧为 (地形区)。 (2).淮河的流向 。北侧为 (地形区),南侧为 (地形区)。(3).秦岭-淮河线位于我国的 (北、中、南)部。探究活

3、动二秦岭-淮河两侧的地理差异:(学法指导:观察P49图D,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问题)(1).秦岭淮河线与我国1月平均气温 等温线大致重合,与我国 毫米年降水量线大致重合。 结合P50的表G归纳“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理环境差异。(2).造成两侧地理差异的主要原因 。探究活动三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学法指导:根据探究活动二归纳整理)(1).一月 等温线; (2). 毫米等降水量线; (3).地理区域: 和南方的分界线; (4).温度带: 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5).干湿地区: 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探究活动四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学以致用:结合板图判断通辽市位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南方还是北方地

4、区,并说明理由?(学法指导:阅读P51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A_地区B_地区C_地区D_地区2. 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图中线与 高原边缘线相接近; 图中线与 毫米年等降水量接近; 图中线与 山脉 河流相接近。 3.用直线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与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连接起来: 青藏高原边缘线 气候因素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夏季风的影响 秦岭淮河线 地形因素 能力提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的生产方式截然不同。下图所示的地区分别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请说出判断依据。 当堂评测1.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 )

5、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分界 A. B. C. D.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为西北地区,不受季风的影响 B.乙属于南方地区,都位于我国的第三阶梯 C.丙是北方地区,1月气温在0以上 D.丁是青藏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 读右图,回答以下3-5题 3.四区域中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A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 BB区沙漠广布 CC区以牧业为主 DD区多水田,适合种水稻4.下列诗句中,描述D区域地理特征的是( )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5下列四条河流中,最有可能位于A地区的是( )五、归纳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