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7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090268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上7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7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7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7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版九年级上7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上7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上7单元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论语十则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成语、格言、警句。教学时间:3课时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初识作者和论语多媒体展示:1、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

2、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初读课文1、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3、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尝试自己疏通文意1、布置自学任务: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齐读课文师

3、提出要求学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课文及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2、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3、背诵全文。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反思: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4、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课题: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过程与方法: 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教学难点:、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5、。教学时间:3课时一、导入新授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指导学生看提示一段。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二、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某些字的读音。三、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

6、论证。1、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当“能够”讲,用动词前是助动词欲能愿动词,喜爱。得兼动词,得到,“兼”是副词状语置后。患事物性名词,祸患。(有时可做动词,患得患失。)?甚超过、胜过,动词。(有时用做副词,放动词或形容词前。)是代词,此。贤才能、德行好。(另:善多,胜敬称)心思想。2、分析讨论内容层次方法:1学生活动:标句,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第一段分成三层。2提问,检查划分情况,归纳统一划分结果。复习段的结构知识点。3分析讨论:提问:起始层在本段的结构作用,所用论证方法?作答:提出论点:“舍身而取义”设喻引出: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引出:生、义取义提问:展开层的内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

7、作答: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运用推理的方法;论证结构:第一步:辨证分析(正面)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即为了“义”可以舍“生”。第二步:假设分析(反面)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由是避患不为甚于死者。第三步:因果分析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提问:结论层的内容、结构作用、论证方法?作答:层进法;使中心论点升华;为本段作结: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3、总结: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

8、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4、机动:如分析顺利,有剩余时间,背诵第一段。背诵方法:1注意句之间的逻辑联系;2层内部两两相对的句子内容;3句首第一字。5、作业:1整理笔记2译第一段3没背下第一段的继续背诵4预习二三段。附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1?起始:提出论点:舍生取义。设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引出生、义取义2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一步

9、:辨证分析正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二步:假设分析反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是避患不为甚于死者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3结论:层进法。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三、课后作业:作文题:浅谈义与利教学反思:学生一开始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时候兴趣并不是很高,老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我教学这文章时,一反以往的教法,点拨必要的字词之后,就举出学生熟悉的英雄如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他们的事迹,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理解,学生很有兴趣

10、,马上对照注释同桌讨论,很快就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还进行了不少的拓展。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所以,法无定法,只要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什么方法都可以大胆的尝试。课题:订鬼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唯物论”与“唯心论”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

11、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朗读课文(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补充注释,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然后请若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2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3解疑:可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为-变成(另,替、给)?凡凡是(另,平凡、总共)效验证?妄荒诞,无把握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用因为5齐读课文。 (

12、四)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立论开门见山。2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第三段分两层来论述,首先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13、。然后又分析病的不同程度有不同感受,从而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小结:四段文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拓展延伸本篇课文学习之初,曾问过大家“有鬼吗”,我们已弄明白王充的观点,并学习了他的论证方法,那么下面请大家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讨论此话题,由一人执笔,谈谈你们的看法,要求是:有理有据。(教师作明确而简洁的小结) 2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

14、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明确:本文中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否定鬼的存在,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教学反思:王充认为世间无鬼,有鬼,也“非人死精神而为之,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作者在 2000 多年前就坚持唯物论,反对迷信,不仅对解放人们的思想,而且对坚定人类战胜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都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认识啊。课 题:马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尝试让学生自己翻译通解全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根据手中的资料自己翻译课文,分析课文的深层含义,准确把握韩愈的思想教学时间:3课时课文背诵;学习字词,并能准确掌握区分同一个字在不同地方的正确含义;翻译课文学情分析这篇课文与前面的两篇文言散文相比,语言较简单,所以学生应该不难理解;在马说中,韩愈以良马谓英雄,写知遇之难,抒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