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课《端午日》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89491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课《端午日》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课《端午日》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课《端午日》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课《端午日》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课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教学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

2、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氛围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三、本文比拟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办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1 讨论侧面衬托的作用。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

3、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1 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2 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3 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四、谈感受最深的场面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1三个莫不的句子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氛围,纠正声音上下、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叙述能力。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3精彩段落背诵1 介绍背诵办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2 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五、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方:-、-、-、-、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六、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