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阶段特征.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87180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阶段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简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阶段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简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阶段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简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阶段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简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阶段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阶段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阶段特征.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阶段特征2012-7-3 14:35:12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8期刘斐摘 要:建国60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研究与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对于在新时期准确把握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方向,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高校就业制度,变迁,阶段特征伴随着6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也进行了适应性的变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作为高校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经历了几次演进。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历程,来分析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对于在新时期正确

2、把握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方向,进一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演进,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 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分”阶段(建国后到80年代初)1950年6月,新中国刚诞生就面临着第一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出于经济建设和机构建设的需要,政务院发出了为有计划地合理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从华东、中南、西南三大区抽调部分毕业生支援东北地区,从华北地区抽调部分毕业生充实党政机关。1951年,政务院又发布关于1952年暑期全国高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是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发展与需

3、要的。”这一指示的发布,把我国“统包统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基本确定下来,直到改革开放初。“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是当时的基本方针。这一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的制定是完全依据当时的“一大二公”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校是政府的附属物,是政府计划调控的直接对象,高校毕业生是计划经济的一部分,高校的招生就业自然完全由国家负责,一包到底。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从政府和学校层面来讲,就是国家建设需要下的指令性分配及户籍、住房等配套跟进保障。由于所有生产资料的国有性、集体性、政府计划性,以及当时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的展开对各行业人才的极度需要,决定了学校与政府是当时就业

4、工作的主体。但学校只以政府“助手”的角色出现,在就业方面没有独立自主性。学校和学生要完全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家的需要就是第一需要”,就业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带有鲜明的计划指令特征,虽扼杀了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但从当时的大局考虑,对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需要,向边远、艰苦地区输送人才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大学生数量极少并丧失或缺少就业自主权。“我是社会主义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是对当时社会资源属性的最好写照,但也反映出人们对自主选择的渴望。西方学者德博拉戴维斯曾说:“城市中的中学和大学毕业生不是自己选择工作,而是被分配并注册这个工作。”也由于国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学生

5、是稀缺宝贵资源,文化层次较高、专业对口度好,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力量的旗舰,毕业后都被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国家干部”,这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非常不错的待遇。从市场层面来讲,市场是政府计划经济的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存在市场导向的概念。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通过向人事局申请、批准、分配的形式实现的。2. 计划指导下的“双向选择”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与股份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对人才需求的急增。企业对人才的渴求,迫切需要

6、高校教育改革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及时地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对于国家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随后1989年出台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又明确提出了在过渡阶段实行以学校为主导向社会推荐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办法。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从政府层面来讲,是政府计划指导下的、保守型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政府和学校对大学生就业还起着绝对主导作用,但是逐步放开的趋势已经显现,政府不再是全包全揽,而只是宏观指导。政府的职能开始明

7、确,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主导作用明显加强,已经从政府计划体系下脱离出来,成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大学生可以通过“选报志愿”等形式,获得有限的就业自主权,但总体上大学毕业生数量上的不足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大学生仍是市场上的“香饽饽”。从市场层面来说,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也得到了部分保障。1987年5000名大学生毕业生被接收单位退回学校的事件,也说明了用人单位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凸显出来,忽视就业主客体的政府包办时代过去了,学校与学生、用人单位三方的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3. 充分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阶段(1

8、992年“十四大”之后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多种经济形式得到认可与并存,三大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行政、教育等各项体制的配套改革都被提上日程。1993年2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除对师范类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1994年,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

9、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措施,即高等学校逐步实行“并轨”招生,学生“缴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政府从“运动员”退居“裁判员”,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就业只是进行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法治保障。高校开始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角色从“桥梁”变为“红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人才供应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引导、就业指导、信息交换等服务,为市场提供人力资源。所以,高校的品牌、教育教学质量等也成为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方面,高校的生存问题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大学生层面来讲,自主推荐、自主择业、自主发展成为主要特征,大学

10、生的就业自主权得到彻底解放。但大学生就业也经历了高校扩招后的供需两旺到供过于求,大学生已不是以前的“天之骄子”,就业难逐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市场层面来讲,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得到保障,在卖方市场作用下,用人单位开始对大学毕业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历、专业知识,更看重于个人能力及岗位工作经验,这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革的浅因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扩大带来的人才供需不平衡,深层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各行业的博弈变化。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格局已初步形成。这一格局的形成是对

11、人性的解放,也是市场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在目前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格局必将长期存在。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应该从过去的“神坛”上走下来,转变择业观念,把自己定位为普通的社会劳动者。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继续深化当前的社会劳动保障制度改革,承担起社会劳动保障的重任。把大学生纳入到国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与高校、人事部门等建立网络一体化的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更应该从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高校来审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走向,在未来的高校自卫战中扮演恰当的角色,避免高校间的恶性竞争。而高校不仅是市场的人才供应商,并且也担当着国家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应该成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

12、要组成部分,成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失业再就业培训服务的中坚力量。这样,政府、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四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化、健康化流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孔庆斌。高校就业政策调整与就业观念转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6)。3马于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林治,郭成桥,等。大学生就业政策思考J.人才开发,2007,(2)。5崔苏菁,张婷婷。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演变及其特点述评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19)。6刘社建。就业制度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社会科学,200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