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历史的变迁.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870220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韶关历史的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韶关历史的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韶关历史的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韶关历史的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韶关历史的变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韶关历史的变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韶关历史的变迁.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韶关历史的变迁组长:甘 力(高一4班)组员:冯锦荣(高一4班)指导老师:董福雄一、问题的提出1、韶关古代的经济有哪些贡献?2、韶关古代文化有哪些?3、韶关的城址变迁二、研究目的韶关,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勤劳通用性的粤北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令人羡慰的古代经济、文化将韶州称为韶关。我们将进一步了解韶关当时的经济、文化三、研究方法上网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查找相关图片四、研究结果韶关古代的经济:韶关,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勤劳通用性的粤北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令人羡慰的古代经济,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马坝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十多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一带就穴而居

2、,石峡文化遗址及其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展示了远在七、八千年前,粤北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狩猎、捕捞、采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碳化稻谷颗粒和石器、玉器的出土,证实了早在四、五千年前,粤北的先民就已经懂得人工栽培稻谷,制作各种石制工具和装饰品。尔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时出现了私有财产,剩余的劳动产品已经作为商品互相交换了。在此后数千年的历史中,粤北与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在经济上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左传荀子等古籍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海的羽、毛、革等热带特产,曾经粤北传入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而北方先进的铁制农具和牛羊畜种也经粤北流入岭南。粤北成了岭南岭北商品交换

3、的通道,在客观上促进了粤北地区的较早开发。 (韶关市曲江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略定岭南,设置南海、桂林和象郡,汉人有组织地从黄河、长江流域迁移三郡,和越人杂居。此后,这种迁移过程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在晋永嘉年间,唐安史之乱及南宋靖康年间,中原一带的汉人为避战乱而大规模南迁,带来了中原原灿烂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粤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公元三世纪时已有阿拉伯商人从海道来中国,广州成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而粤北则成了我国南北交通的要冲,历史上几条著名的南岭通道中,有三条通过粤北。这三条大通道分别是大庚岭通道,骑田岭通道和萌诸岭九嶷山通道。水路交通干线一为浈水,逾大余岭山隘过江西为小北江,逾骑

4、田岭上湖南。到了东汉时期,桂阳太守周昕整治了第三条沟通岭南岭北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南北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粤北地区的开发进程。如果说两汉时期是粤北经济的起步阶段,那么,晋末南朝则是长足发展时期,到了唐宋时期,粤北的文明已经辉映岭南了。东晋末年,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动荡的生活迫使大批中原居民南迁入粤,而入粤的流民又大都先在粤北驻足,然后才定去留。因此,粤北地区的人口骤增。据史书记载,两晋南朝时期,粤北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大超过了粤东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北方劳动人民大批南迁,给粤北地区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他们和粤北人民一起,开垦农田,交流耕作经验,传播了某些农作物的品种,促进了粤北山

5、区的开发。南北朝时的梁朝在曲江已置有银场,宋书.徐豁传中“始兴郡有银民三百户”的记载。广州是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到了唐代,这里的贸易更盛。而韶州又是广州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有唐人皇甫堤的韶阳楼记为证:“岭南之属州以百数,韶为大,其色清南北之所同,贡朝之所途”。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形势,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命开凿大庚岭道,变梅关天险为江广交通孔道,“转输以之化劳,商深为之失险”,成为联系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交通纽带,内地的蚕丝、茶叶等货物,多经这里运往广州出口,国外的香料、工艺品、沿海的盐等货物,我经这里北运。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使韶州商业之发达仅次于广州。到了宋代,由

6、于国势较弱,西北对外的通道被西夏等部族所截断,阻塞也宋朝与西文的经济交往。因此,朝廷更加重视南方海道,扩大对外贸易。韶关、雄等作为粤北重镇因而越加繁荣。据史载,宋代税收额五千贯到一万贯的城镇在南雄州就有六处。当时的南雄城曾是“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风吹尽”的繁华之地。每天来往客商不下千人。宋皇佑年间,韶关大宝山开采铜矿,年收购铜五、六百万斤,至少需挑夫10万人北运铸币,亦从南雄通过;北运公盐,也以南雄为干线,挑夫亦达10万人。可见当年的雄州已成广东重镇。而处于南北交通要冲的韶州,也成了宾客辐凑,商业繁荣的州郡。(韶关浈江区)唐宋时期,粤北的农业、手工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矿冶业已达到一定水平,

7、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化韶州土项钟乳。宋代的矿冶业就更加发达了,各种冶炼场遍布各县。宋史.地理志中说,曲江有灵溪等三银场和中子铜场,翁源有大湖银场,大富铅场,乐昌有黄坑等两银场、太平铅场,仁化有大众,多田两铁场和多宝铅场。说明至宋代,粤北的矿藏已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北宋庆历末年,韶城天兴铜大发,年采铜25万斤。宋王朝在韶州置永通监(即铸钱局),当时全国有铜监19处,以韶州永通监和惠州阜民监的规模最大,这两处铸钱150万贯,占全国的十分之三左右,宋代韶州的岑水铜场(今曲江大宝山一带),从开采规模到冶炼技术,均为全国铜冶炼业中的佼佼者。宋代粤北土布生产、印染、针绣也达到一定水平,韶州和南雄是当时织布

8、和丝绸中心。瑶族人民织造和用蓝料染成的花布也很受欢迎,叫“瑶斑布”,布身之细花“灿然可观”。其制作方法,在当时是先进技术。(韶关市市区,风度广场)明清时期,粤北的经济进入缓慢发展阶段,渐渐落后于广州等沿海地区。但粤北的工农业仍有新的发展,采矿业在广东地区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据韶州、南雄州、连州府志载,今韶关市共有官民田地山塘等税2,568,910亩,应征丁银5,982两,折色改征民米21,600石(担)。可见田丁赋税之重。在韶州设有三关(太平关、遇仙桥关、旱关)一厂(含光厂)收关税、木税、湖丝税,合共年征收税银134 ,825两。粤北矿产的开采仍达十多种之多,在曲江灵溪,设有铁厂,在乳

9、源、翁源等地亦设建铁炉炼铁。粤北的土纸制作毛笔生产等手工业都曾盛极一时。据韶州府志及南雄、连州等府志记载,当时有造纸、造船、织布、制香粉、烧炭、烟墨、冬茹、松香、皮革和铜、铁、锡、陶器等手工业生产活动以及制糖,酿酒,腌制和烟丝等农副产品加工。织布业不仅利用棉花,而且能利用麻类及野生植物纤维,采用宋机生产棉布、麻织布、蕉布、葛麻布和络麻布等。尤其始兴县的家织布“不特远胜洋棉,即较诸广花亦回然特别”。手工业的产品销向清远、三水、广州、佛山、肇庆、江门等地。可见,粤北在古代岭南的开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韶关古代文化:粤北文化的起始可以上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峡文化遗址的发现,为我们勾

10、画了一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时代粤北文化生活画卷。石峡文化遗址按其内涵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为距今约四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除出土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器工具外,还挖掘出大量在陶面上有饰物的陶器制品。另外,在陶泥烧制成的纺织工具上发现有米字纹、十字纹或花瓣等图案。这说明,粤北先民在制造工具和生活用具时,已经能够把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起来。纺织技术的掌握,使粤北先民在穿着方面有条件朝着多样化和美观化方向发展。爱美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并能制造诸如琮、壁、环、璜、管、珠、坠饰、图片、绿松石等装饰物来精心打扮自己,美化生活。中文化层年代相当于夏商之际。其文化牲与

11、下文化层相比有了明显进步。出土的陶器品种繁多,纹饰复杂。主要陶器种类有圈底器、三足器、凹底器等。敞口、折沿、高领、折户或广户是其器形的特征之一。纹饰有曲尺纹、方格纹。重圈纹。复线长格纹、双线方格纹、双线方格凸点纹、云雪纹、叶脉纹以及几种纹饰组成的组合纹,纹样清晰。纤细、工整。这说明粤北先民在用美的法则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方面向前迈开了一大步。种类繁多的陶器制品既是生活用具,也是美术创作的结晶。(韶关市武江区)上文化层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粤北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在马坝河两岸山岗遗址中,就挖掘出这一时期的铜斧、铜篦刀、青铜小提梁等铜器制品。说明粤北先民在工具制造方面有了质的飞跃。陶器制品改素

12、面为外施一层黄绿油彩,纹饰种类更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青铜的出现,为粤北先民制造装饰物来美化人类本身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人们的审美意识趋向复杂和多样化。从石峡遗址中还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人类舞蹈图,表明粤北先民开始从蛮荒时代步入文明时代。秦始皇吞并六国后,迁徙内地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人杂居,从内地迁徙而来的汉族人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而且带来了发达的文化。使粤北文化与中原文化开始融为一体。这种融合的趋势从挖掘的西汉墓中得到了大量实物证据。出土的陶器无论品种、形状和质地,均与中原地区相关无几。同时,还挖掘出铜器制品,如铜镜、铜币等。铁器制品也有少量发现。说明粤北也进入了铁器时代。东汉时期,粤

13、北文化有了新的发展。从曲江县樟市区东汉墓中出土的青铜镜上,发现有八鸟兽腾飞奔跑状的图案,形象生动美丽。图案上还刻有篆体铭文,共27字,上书:“尚书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食,口口天下口口四海。”据韶州府志载,汉代有浈阳人(今英德)何丹和曲红人(今曲江)郭苍受举为茂才。表明粤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距离缩小。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粤北土地上产生出象辅助南陈皇帝陈霸先开国的大将军侯安都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据韶州府志记载:“安都工隶书,能善骑射。”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侯安都这样人物的产生说明,南北时期,粤北的封建教育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南朝时,佛教文化在粤北也极其盛隆。著名的南华寺(在曲

14、江马坝)、月华寺(在曲江乌石)、灵寺(在韶关)等,均在此时建成。据南朝刘宋王韶之始兴记载:“灵寺,台殿宏丽,画像巧妙,岭南寺以此为最。”唐代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封建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在祖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据韶州府志记载,唐时韶州府(含今曲江、乐昌、仁化、乳源、翁源县)共有张九龄等8名进士,5名乡项。据南雄州志记载,唐时有孔闽、李金马两位进士。其中尤以“开元之治”的功臣张九龄和晚唐贤相刘瞻为后人所称道。可以说,这个时期,粤北是岭南有名的“文化之乡”。与此同时,一批在粤北为官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对唐代粤北文化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突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韩愈、刘禹锡等。粤北作为

15、南朝派禅宗的发源地,曾是佛门弟子朝拜的圣地。禅宗南派的创造人六祖慧能,于唐仪凤年间(公元676年)来到南华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阂(即南宗),南华寺因此盛极一时,有“祖庭”之称。慧能死后,唐代名从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先后为其撰写碑铭,他的弟子将其生前说教汇编成六祖法宝坛经,成为后来禅宗的“宗经”。两宋时期,粤北的文化继唐代之后盛久不衰。据韶府府志记载,宋代韶州有府学、湘江书院,各县有县学、社学。曲江有濂溪书院,著名学者周敦颐等曾有两书院任教。乐昌有龟峰书院、仁化有扶溪书院。韶州(含今曲江、乐昌、仁化、乳源、翁源)宋时共有余靖、梅鼎臣等56人先后中进士,157名贡生。南雄州共有

16、徐信、顾希甫等103名进士、14名贡生。许多文才拨萃的政治家、外交家即在北宋时期产生。(韶关市夜景)同时,一批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画家在粤北的大地上吟咏讴歌、书写丹青,在粤北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富有光彩的篇章。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画家米芾;南宋文学家扬万里,道学家朱熹、王阳明等。元代粤北文化一度处于低潮,但到明、清时期,粤北的文化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代韶州境内有相江、昌山、会英书院和含光、会浈等社会,南雄州有大中、凌江等书院。到清代,除韶州有相江书院外,乐昌有昌山书院,乳源有城东书院、云门书院,仁化有仁阳书院、董劝书院、扶凤书院、锦江书院,翁源有八泉义学。南雄州有大中书院、正学书院等8间书院2间义学。从清面治年间至同治年间韶州府学和各县学在读学生892人,其中乾隆年间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