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设问的认识与实践.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86982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设问的认识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设问的认识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设问的认识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设问的认识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设问的认识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设问的认识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设问的认识与实践.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设问的认识与实践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效的“设问”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设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往往也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故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设问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下面是结合本人的教学实例和理论学习,从有效设问的作用、策略等方面入手,撰写了此文。关键词:

2、课堂 有效 设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设问”曾有诗云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把“设问”的作用、艺术给予了总结,赋予了生动有趣的概括。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是以设问开始的,以向学生提供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并以“搭梯子”式的问题链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问”也是我们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重要体现。我曾经听了一节印象特别深刻的公开课同类项,在课后小结时,教师没有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

3、么哪?”,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对同类项的分类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避免了小结时常见的教师自问自答。而在另一节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数学公开课中,教师以“打手机”的方式引入课题(即老牛与小马的对话),教师边走进教室边打电话:喂,老牛,你累不累?电话那头传来:累死了!教师问同学:你们说,它们各驮了多少个包裹?学生怔住了,连我们听课教师也傻眼了,全场一片哑然(我们都以为该教师在与同事聊天呢)。所以

4、如果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设问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恰当的课堂“设问”艺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一、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设问的作用的思考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开,是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或是教学模式,问题就是学习的起点,问题解决模式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前的方案设计,教师往往重视“问题”本身内容而忽视何时问,如何问,问什么,忽视提问的艺术性。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对“设问”这一教学细节的漠视,更主要是教师没有明确有效设问的作用,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问有哪些作用哪?(1)课堂有效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5、的兴趣,是导入新课教学、培养能力的有效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一般采取的方法:巧妙质疑,恰当设问。只有通过有效设问,不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学习需要。如一位特级教师在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就不是很直白讲怎么去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而是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提问学生:问题1:大家是否对所有的一元二次议方程都会解呢?(此问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共鸣)。他再问:“你写一个自己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并尝试求出这个方程的解”。(目的在于让学生去复习所学的内容。)问题2:把大家不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交上来,我们来讲解一下。(该教师先针

6、对二次项系数为1的来解答一下)。(此目的在于当学生碰到困难时,就会需要教师的帮助,让教师帮助学生去解决有价值的问题。)问题3:若二次项系数不是1,怎么去解呢?这位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低起点,多角度地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看到巧妙的设问,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新课知识的探索自然而然的发生,使学生从“感兴趣”自然进入数学知识的探究,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效果。(2)课堂有效设问有利于创建和谐课堂,进行师生信息、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主要体现在一问一答中,巧妙、有效的“问”,能使交流反馈更加及时、顺畅;通过学生的“答”,能及时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7、;同时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每一次问答机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融洽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课堂。例如,在八下5.4中心对称的教学中,我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1)是7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图案,试用一条直线将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1) (2) (3) (4) (5)在学生合作交流中,答案马上出来了:把图形分割成两个中心对称图形,找到两个对称中心,通过这两个点的直线就可以将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图2、3、4)。可是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一组学生发生了争执,组内其他学生一致认为王雷同学的方法是错误的,在大家的反对中王雷也不再坚持。可是当我走近他们小组时,他还是一直在研究他的画

8、法,并轻声说:“我好象对的吧”。我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有“戏”,就让他说一下他的想法。其实他是把图形的面积7除于2得3.5,再去构造面积为3.5图形,他的画法如下: 找到一个方格一边的三等份点,并如图(5)连接。听懂了他得说法,班级同学终于认可了他,并觉得他非常聪明,王雷同学非常高兴。所以,通过问答,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避免教师想当然、误解学生,同时通过及时调整,让学生大胆发言,可以使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3)课堂有效设问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的开展,有效控制教学进程。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基于“设问”进行组织和构建,如常见的任务驱动法、诱思教学法,问题情境

9、法等等,所以“设问”是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设问是“搭梯子”,是无形的“轨道”,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如果成功地设计了“何时设问”、“何处设问”、 “如何设问”、“如何释疑” ,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有效执行,那么就等于把握了教学的脉络,把握了探究数学知识的主线索。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备课时,会首先理出教学主线索作为“主干”,根据需要确立“问题”,并把“设问”作为“节支”,明确每个“节支”在“主干”上的“生长点”,另外把一些关键性的“设问”逐字逐句的写下来,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强调严谨性;同时课前要设计多种设问方案,以便于课堂上及

10、时调整,还要仔细研究解答是否唯一,有无其他方法等等。通过长期坚持,不断重视“设问”的教学设计,感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流畅,老师能够问在点子上,学生也能够根据问题开展思维活动,能够较为有效地引导教学的开展。二、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设问的策略的思考有效设问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起到了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开启了学生的心志,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而且也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有效设问的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1、有效设问要讲究目的性.有效设问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出新课,或为教学的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的争论,激起思维的冲

11、突,或为归纳总结归纳等。比如下面看一个扇形统计图的案例片段:随着电脑里响起,老师调查班级11月份生日的同学个数,提议通过这节课全班同学一起过个集体生日.然后出现蛋糕,学生沉浸在亲情友情之中.生日要吃蛋糕,设计了以下问题:如何来平均分蛋糕.学生积极尝试,最后得出,1、要经过圆心,2、要按圆心角度数分.引导学生知道圆心角的度数为所占的比例乘以360。我们这样设计有以下三个目的: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日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同时无形中让学生得到亲情友情教育。通过分蛋糕,分解了本节课的难点,画扇形统计图时,根据各部分所占比例计算圆心角度数.同时为下面的调查埋下伏笔.所以说,有目的性的设问才能

12、有效地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才是有效的设问。2、有效设问要讲究启发性.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在设问时应该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 ,教育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

13、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有位教师在上七上4.1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教师可先从儿歌入手,“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多么有趣的儿歌呀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表示很多青蛙时的语句吗?接着教师又给出用牙签摆成的几个正方形,并设问:谁能找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分组去交流,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摆一摆,边动手边探索规律。学生总结后,教师又接着问:能不能用牙签摆其他图形,是不是也能找出规律呢?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得出结论。教师继续问:能不能利用上面这些知识编一个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的应用题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

14、,让学生把新、旧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了,通过学生的编题,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好的了解,同时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还要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因此课堂设问只有做到有启发性,才会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问题情境,获取学习体验,激活我们的数学课堂。3、有效设问要讲究逻辑性.设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的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时,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设问时不注意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外能力的培养

15、。比如笔者在上七上2.5有理数的乘方时,首先设计了一个相对容易的问题: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如下图所示:这样捏合到第几次后可以拉出128根细面条?你能猜想出它有什么规律吗?通过这样一个生活问题的设计,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展开讨论,并用事先准备好的棉线进行实验,很快就发现了规律,从而引出乘方的概念。在课题总结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回想、联想与拉面问题数量关系类似的还有什么问题?教师提示,将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对折方式不限,要求学生探讨在折纸问题中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关系。学生动手操作,随后寻找

16、规律。大多数学生能发现:所得的层数与对折次数存在关系,还有个别学生发现:所得纸张的单层面积与对折次数存在类似上述关系,是原面积的。接着笔者进一步提出:对折过程中,若每次折痕与上一次保持平行,上面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找到了规律。最后笔者继续追问:将一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纸对折,使折出的两部分重合,按照此方法继续对折下去,你能得到多少个三角形?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随着数学问题的逻辑推进,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而且会牢记心中。整个教学活动既有小组的相互启发、争论,又有全班同学的人人参与,课堂上边原有的单向反馈为多向反馈,提高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4、有效设问要讲究针对性.我们经常听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