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862347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第16课过秦论本课话题仁义一、从课本中积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定要用“仁义”来治理国家,对待人民。二、从生活中积累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三、从历史中积累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曰:“善不善本于义,不于爱。”把“义”作为道德的根本原理,而且表示这种原理和“爱”即仁是不同的。礼记丧服四制曰:“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

2、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很明显,在古代一般思想者的心目中,“义”和“仁”的一个关键区别是,“仁”出于自然的感情,“义”为具有客观性的道理,两者都是道德意识与行动的重要基础。一、作者简介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贾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洛阳人。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

3、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其政论散文主要有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二、背景回放明前车之鉴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当时西汉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当时有许多政治家都思考和研究过这个问题,如陆贾、张释之、贾山等都曾著文陈述己见。其中最著名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指责秦政之失”, 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三、相关知识1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齐人博士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

4、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2文化常识(1)“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2)“百家”指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春

5、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一、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2合从缔交 “从”通“纵”3相举为一 “举”通“与”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5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6锄耰棘矜 “棘”通“戟”二、古今异义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以为桂林、象郡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3国家无事古义:诸侯各国。今义: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统治的工具,

6、同时兼有社会管理职能;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4分裂山河古义:划分,分割。 今义:(使)整体事物分开。三、一词多义1制2亡3固4遗5度6因7之8及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称帝称王将数百之众 将:率领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控制、统治瓮牖绳枢之子 瓮:用破缸做绳:用草绳拴2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西、东、北:向南、向西、向东、向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云

7、:像云彩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那样(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兵2动词的使动用法流血漂橹 漂:使漂浮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相斗吞二周而亡诸侯 亡:使灭亡(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尊贤而重士 贤:贤人2形容词用作动词尊贤而重士 重:敬重、看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弱,削弱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二)被动句谪戍之众(“谪戍”含有被动意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三)宾语前置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8、,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自若”即“若自”)非亢九国之师也(现代汉语语序:非九国之师亢也)本文通过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贾谊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喻今,劝诫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的覆辙。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问题。1下面对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文字重在突现秦有野心,写秦孝公的“兴”是为下文的秦“亡”做铺垫。 B秦“取西河之外”,据史载,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昂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却以“拱手”二字概括,可见,政论叙史不看重历史过程的本质,而讲求细节的准确。C贾谊是汉赋的早

9、期作家,本文不是赋,却明显带有赋的特色,如本段连用“席、包、囊、并”四语,极尽铺排渲染,加强了语势。 D“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一“窥”字,透出了秦伺机而动的野心,写出了他偏居一隅的地位,也暗示了周天子地广人众、位高权重的形势。这就反衬了下文“拱手”而取的强秦之强。解析:选BB项,“政论叙史不看重历史过程的本质,而讲求细节的准确”说法错误,并且不是“拱手”所表达的意思,“拱手”形容秦国取得土地不费吹灰之力。2下列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1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崤山以东各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

10、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诸侯力量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解析:选DD项,先后顺序应是合纵解体,争相割地,臣服于秦,最后被秦国打败。二、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问题。3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全都正确的一组是()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这段文字刻意渲染“攻”时的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迅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铺叙中现出暴

11、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作者依次从政治、刑法、文化、军事、地理形势各方面铺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意在表现秦始皇企图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的野心。ABC D解析:选C本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统一全国,秦朝势力空前强大。“意在表现秦始皇企图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的野心”不对,本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并把这看作是子孙万代的基业,“企图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的野心”文中无体现。4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自开国以来至于始皇已有六代,首句采用了排比句式,极言始皇之强威震四海。B本段先极力渲染秦始皇不可一世、声势显赫的统一事业,又写始皇的愚

12、民、弱民政策和加强防御力量的种种措施。为下文写秦国迅速灭亡做了准备。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是说秦始皇对内实行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是写其弱民政策。这为文末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了伏笔。D本段极力形容始皇一朝的强盛,行文如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文段末句刻画出秦始皇洋洋得意、踌躇满志的心理。解析:选CC项,本段应该是为陈涉起义埋下了伏笔,为中心论点提供了依据。三、阅读课文第56段,回答问题。5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陈涉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如战斗力低、人员少、武器差等。但也有有利因素,因为都是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所以

13、陈涉深得民心。B作者用秦不施仁义而亡、陈涉施仁义而胜的事实,来劝诫汉文帝以秦朝为鉴,实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C崤山以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而秦却亡于陈涉首倡的起义,原因在于秦朝不施行仁政。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句,暗含了对陈涉“氓隶之人”组织起义又使百姓再次受苦的责难。解析:选CA项,陈涉“深得民心”的原因并非因为他的出身,而是因为秦的暴政失去民心;B项,文中并没有“陈涉施仁义而胜的事实”;D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没有责难之意,而是指陈涉一人起来发难,秦朝的社稷很快就毁灭了。6下列对第6段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段文字运用对比分析然后归纳得出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B本段

14、文字用了三项对比:秦国与崤山以东九国的实力对比,眼下的秦王朝与当年的秦国实力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实力对比。C本段文字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目的是劝谏汉初统治者施行仁政。D本段文字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阐述了“得天下易,守天下难”的观点。解析:选DD项,“阐述了得天下易,守天下难的观点”不对,应是劝说汉文帝接受秦亡的教训,施行“仁政”治理国家与人民。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由叙事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事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事的升华。B本文作者采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国与六国的对比;秦国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C本文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及其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地位和作用。D过秦论是历史评论,其主旨在于揭示秦王朝从兴盛到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解析:选DD项,本文的主旨应该是借古喻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不要重蹈覆辙,重演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