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国旗》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859868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升国旗》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升国旗》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升国旗》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升国旗》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国旗》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升国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升国旗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生字“我”,认识新笔画“提”和“斜钩”。3. 让学生知道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一面五星红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 出示一面五星红旗。2. 小朋友用手摸一摸国旗并简单介绍介绍它。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小朋友来摸一摸国旗,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聚集到课堂上来,学生的情绪很快受到感染,便于进行下面的教学。师: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四颗小星向着一颗大星,表示各族人民紧紧地团结

2、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齐心协力建设我国灿烂辉煌的明天。3. 揭题并板书:2.升国旗4. 齐读课题。二、 初读课文师:升国旗就是把国旗高高的升到天空。下面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升国旗的场景吧!1 课件播放学校升国旗情景。师:这是我们学校升国旗的情景,那书里是怎么写升国旗的呢,我们来学课文。2 师范读课文。3 生自渎课文。4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 出示生字词:五星红旗 我们 国旗升起 立正 敬礼(2) 指名读,师正音。(3) 齐读生字词。5 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句话。三、 细读课文1. 学习第一句。出示: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1) 指名读。(2) 指导朗读。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而五星红旗

3、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是我们中国人的象征和骄傲,我们每个人都该为它而感到自豪,谁能把这种自豪的感情读出来?(3) 指名读。(4) 分组读。(5) 齐读。2. 学习第二句。师:五星红旗是我们自己的国旗,在升国旗的时候你们会听到什么?不知道小朋友有没有仔细观察过五星红旗在国歌中是怎样升起来的?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国歌声中,高高升起。(1) 指名读。师: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2) 课件播放天安门前升国旗的场景。设计意图:利用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身临其境地感受升国旗的庄严。(3) 师引导学生说说还在哪儿看见过升国旗的场面。教学设计:此环节的设计不仅

4、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师: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升得多高啊!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多美啊!谁能把这句话美美地读出来?(4) 指名读。(5) 齐读边表演。3. 学习第三句。师:升国旗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出示:我们立正,向您敬礼。(1) 指名读。师:小朋友,这里的“您”指的是无星红旗,我们平常和爷爷、奶奶这些长辈以及老师说话会用“您”,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这里用“您”就表示对国旗的尊敬,谁能把这种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2) 指名读。(3) 分组读。(4) 齐读。出示: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向

5、您敬礼。(5) 自读全文边表演。(6) 齐读边表演。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上表情和动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中操:国旗国旗真美丽四、 总结全文1. 出示: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五星红旗是(),在国歌声中,( ),升国旗时,我们要()()。师:小朋友们现在都知道怎样升国旗了,下面我们来举行个小小的升旗仪式,全体起立。2. 课件播放升国旗场景, 全体举行模拟升旗仪式。设计意图:此处的模拟升旗仪式可以让本课教学气氛达到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内容温习。五、 教学生字师:学完了课文,我们再把这篇课文最难写的一个字学一下。学习这个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个新笔画。1. 板书“提”和“斜钩”两个笔画。2. 认读笔画。3. 课件出示:“我”4. 师分析“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5. 请小朋友轻轻地翻开语文书页,告诉老师“我”的笔顺。6. 师板书,生书空。7. 生描红,师巡视。8. 投影:一部分写得好的学生的字,评议。9. 再投影:一部分写的不规范的学生的字,评议。六、 布置作业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本课学习的生字。七、 板书设计 立正 2.升国旗 敬礼 爱国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