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正说三国人物刘备.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083096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讲坛正说三国人物刘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百家讲坛正说三国人物刘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百家讲坛正说三国人物刘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百家讲坛正说三国人物刘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百家讲坛正说三国人物刘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家讲坛正说三国人物刘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讲坛正说三国人物刘备.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刘 备 一说起刘备,大家印象当中,他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是鲁迅曾经批评说:“欲显刘备之长厚似伪。”“欲显”想要显示,“长厚”就是忠厚,忠厚长者。这个“似”就是似乎,有点象虚伪,有点接近虚伪。那么鲁迅这个批评到底对还是不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他根据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作的注,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来写的。而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发生了三大变化,这其中就包括了他到底是忠厚还是虚伪的问题。因为我们只有全面地来了解刘备的为人,全面地看待由史书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断刘备到底是忠厚还是虚伪的问题。刘备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他勇猛

2、的一面被削弱了。在咱们的印象里边,看小说三国演义也好,看戏曲特别是京剧也好,刘备这个人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性情温顺,善待下人,脾气非常好,有时候还显得有一点软弱。 可是刘备在三国志里面可不完全是这样。在三国演义里头,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它说了这个话,但是因为在具体描写当中,这方面削弱了,读者也不太注意,在影视里头,在戏曲里头,这种勇猛的一面,就进一步被削弱,抹掉了,所以大家没印象。三国志里头,周瑜讲到。周瑜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雄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刘备以枭”象枭雄那样,他本人是枭雄,手下还有关张两位熊虎大将,刘备这个人,必定不是一个能够长久地屈居于人下的。那么一个人

3、,他一定要独立地干一番大事业,要跟咱们东吴争天下。鲁肃也讲道,刘备是枭雄。我们看一下词典,解释“枭雄”,是“智勇,杰出的人物”,有个“勇”在里面,我们也可以这么想一想,刘备如果光有仁义,忠厚,他缺乏智勇,特别是勇猛,神武的那一面,那么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那么一个乱世,他怎么可能在群雄之中立足,更不要说冒尖哪,是不是?所以武勇是刘备的一个基本特点。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先生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生。”意思是说,刘备小时侯父亲去世了,生活贫穷,只能与母亲一起编织草席贩卖草鞋为生。由此可见,当时的刘备已经非常穷困潦倒,那么刘备是怎样起来的呢?谁先赏识他呢?) 刘备出道 最早的时候,有个人叫刘子平

4、,三国志里面就记载,刘子平知刘备有武勇,“武装”的“武”,这个“武”就是武艺高强,这个“勇”就是“勇敢”,敢打敢拼,所以推荐他出来的,提拔他,当然我们在三国演义里头,现在我们如果仔细看,也能发现一些,就是刘备在武勇方面的特点,因为三国志里头,它有这方面的记载。你看三国志里头记载的一件事很有意思,就是刘子平把他推荐出来以后,带兵打仗,当然一开始人很少。有一次刘备打仗受伤了,受重伤,他就装死,结果敌人没有发现他。因为如果他还在那儿动的话,别人再给他一刀,不就杀了吗?他装死,结果就活下来了。后来他的友军来了,就把他装到车上,因为他走不了道了,这样他才活了命。三国演义里边还写到,大家都很熟悉了,“三英

5、战吕布”。 吕布一开始和张飞打,大战五十余回合,五十余个来回,不分胜负,然后关羽上去了,关羽上去以后,两个打一个,又打了三十余回合,三十个回合,还是没有战胜吕布,这时候刘备出场了,刘备的兵器是双股剑,两把剑。刘备上去以后,吕布不支,败退回城。你不管怎么说的话,主力可能是张飞和关羽,那说明刘备还是有两下子,是不是?如果我们仔细看三国演义它还是基本按照三国志,刘备有武勇这一面,但是总体上来说,刘备武勇的方面是被削弱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在三国演义里面它要写到很多很多人物。它必须突出这个人物最基本的最鲜明的特点。刘备手下有五虎上将。曹操手下,孙权手下都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将领。 所以作者没有过多地写刘备

6、的武勇,他是有这方面的考虑。我们知道,我刚才就讲了刘备的武勇,还可以从哪儿看得出来,还有,就是“三英战吕布”。在那个前后,曹操手下有六员大将,围攻吕布,这才把吕布打败,那是六比一,这是三比一。所以从这个地方也看得出来刘备在武艺上确实有两下子。那么你看我们很熟悉的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不是讲了八大诸侯吗?当时刘备提出来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曹操把八大诸侯都贬得一钱不值。最后说,天下英雄就是你跟我。曹操那么看得起刘备,对刘备评价如此之高,就是因为看重刘备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领袖型人物,只有这个人将来有可能会对他构成威胁。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清楚地认识到,刘备有一定的潜力,对他很不放心,

7、好在刘备将自己的远大志向掩饰的非常好,使得曹操放松了戒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刘备确实具有不同于常人的智慧。由此看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突出刘备明君的特点,削弱他勇猛的一面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弱化勇猛的原因 三国演义之所以要突出突出刘备明君的特点,削弱他勇猛的一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我刚才讲的,因为三国人物很多,而且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很多,比如“领袖型”,就有好几个,除了曹操,孙权以外,董卓,袁绍等等都是属于“领袖型”人物。武将那就更多了,好几十了。所以三国演义它的作者他注意就是在同一类型的人物当中要写出同中有异,不同人物当中要写出异中有同。比如,刘,关,张这三个人不一样,但是他们有共同

8、的一面。要不然,他们不可能“桃园三结义”,是不是?诸葛亮跟刘备很明显不一样,但是它异中有同,所以他们才能走到一起,才能合作那么长时间哪。因此作者他要突出人物的基本个性,有时候就不得不把他的一些次要的方面要加以淡化。第二个原因呢,是为了让有的人物形象丰满,所以就采取了一些移花接木的手法。我们印象当中刘备是一个脾气非常好的人。他大概除了发动彝陵之战,知道关羽被杀,当时他情绪控制不住了发动彝陵之战。除这件事情以外,几乎想不起刘备有大怒。大发脾气的时候,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备他有性格刚烈甚至暴烈的一面。有一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张飞怒打督邮”那个故事,是不是?那个督邮是个什么官呢?他是州或者郡,相当于

9、特派员,相当于咱们省或者专区的特派员。 当时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战争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混乱了,不需要那么多官了,所以要淘汰掉一批官员,这个特派员他就有这个权,他瞧你不顺眼,你不给我贿赂,行了,你这个官甭当了,就是他一句话的事情。那么在三国演义里头,是因为这个督邮索取贿赂不成,张飞大怒,打他,是不是,柳条打断好几根哪。而督邮当时训斥刘备的时候,刘备喏喏而退。张飞打督邮的时候,小说里面写刘备先进去,督邮训斥他,喏喏而退,显得很胆小,懦弱,然后张飞急了,进去以后就把他绑在树上就打。当时张飞这样做的时候,刘备是怒呵,制止他。可是实际上这个故事确是实有其事。三国志上有记载,不过,打督邮的不是张飞,是刘备

10、,刘备当时要求见督邮,门口不让通报,不通报,不见。另外,还有一个记载,是说,这个督邮“称疾”,就假装生病,说,有病,不见,刘备当时就大怒,冲进屋里,把督邮从床上提了起来,打二百杖。这个督邮真经得起打啊。二百杖就是两百棍啊,是不是? 我想三国志上这个记载恐怕有点传说了,两百棍还不打扁了!像我这样有两棍子就变成五段了。一个记载是两百杖,一个记载是一百多杖,而且这督邮打了那么多杖,他还挺清醒,哀求饶命。本来刘备准备要杀了他,他哀求饶命,还没打晕,你看,所以这是刘备干的。所以刘备性格当中有非常刚烈,甚至暴烈的一面。那么为什么把这个细节挪到张飞身上呢?它是这样,就是在三国志里头,我们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三

11、国志上张飞的故事比较少。现在张飞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从三国演义里头来的。当然三国演义里面张飞的主要故事,比如说,长坂坡等等。这个确有其事。但是总的讲,张飞的事迹比较少,因此把刘备的这个细节挪到张飞身上能够使张飞的性格更加丰满,因为他就是暴烈的那么一个形象,而刘备的故事很多,把这个细节挪走,不影响刘备。 (罗贯中这样来处理一些细节问题,是很高明的做法,这样不仅不影响刘备的形象,同时,还可以使刘备的忠厚明君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那么为了叙述故事等方面的需要,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刘备的形象还有哪些改变呢?) 桃园三结义 刘备形象改变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正式成为关羽,张飞的兄长。我们知道,小说一开始,就是“

12、桃园三结义”,那么结义以后,刘备就成了正式的兄长。但是在三国志里面,没有明确的记载说,他们三个人是正式结拜的,没有。三国志里头,像关于刘备的先主传,根本就没有写到这个事。在关,张,黄,马,赵这五个人的合传里面,那是一篇。那么在写关羽的地方,写到了他们的关系。它是怎么说的呢?它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就是刘备,“与二人”就是关张二人,关系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寝则同床”睡的时候,三个人睡在一个床上,“恩若兄弟”关键是这四个字,感情,恩情“若”,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字,好象亲兄弟。可是他不是亲兄弟,“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就是

13、在很多人的场合下,很多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关,张这两个人“侍立终日”,总是站在刘备身旁,整天站着,一刻都不离开他,保护他,忠心耿耿,感情确实非常好。 “随先主周旋”不管刘备到什么地方,打仗也好,议事也好,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关羽和张飞,总是紧紧地跟随着他。“不避艰险”,刘,关,张三人的关系,简单地说,在三国演义里面,是“恩若兄弟”好象兄弟一样,并没有说,正式结拜为结义兄弟,那么为什么要出来个“桃园三结义”呢?第一,是因为他们三个人感情确实非常好,“恩若兄弟”,“不避艰险”,“侍立终日”,跟随左右,所以它有这个基础。那么现在把它写成“桃园三结义”以后,他这个关系就更加密切了,故事就更好看。第二,就是

14、在三国演义,从史书三国志经过评话,戏曲到小说,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当中,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影响了后来的小说作者,把他写成正式结拜。就是我刚才讲了,正式结拜这种形式主要盛行在元代以后,元代尤其是因为它实行非常残酷的严厉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所以整个元朝这几十年当中,民间的反抗始终不断。 这样的话呢,它这个民间结社,秘密结社,结成秘密团体,老百姓之间结义这种情况就迅速地发展起来了。我们知道,当时推翻元朝统治那些红巾军什么其他的等等,它都跟这种帮派结社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民间结社,成为老百姓之间一种互相帮助的重要形式。那么写这个“桃园三结义”的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三国演义它是尊刘贬曹

15、,它要让刘备这方面的主要人物尽快出场亮相,这样的话,就会给读者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桃园三结义”就可以使刘关张三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化,世俗化,平民化,非常符合广大老百姓的这种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实际上,“桃园三结义”效果也确实很好,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有一件事情,就显得有点离谱。不过,它却是史书上记载的史实,就是有人要把自己的地盘让给刘备,但刘备却不肯接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说明刘备真的仁义厚道,还是另有原因呢?) 三让徐州 那么第三个,我就是要来讲这个问题了,就是大大加强了刘备忠厚方面的故事,加强了刘备忠厚,仁义的形象。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刘备“三让徐州”,就是刘备在徐州投靠陶谦,当时刘备力量很弱,他只有一千多人,还有几千饥民,饥饿的老百姓。那么当时陶谦已经63岁了,他身体非常不好,他很看重刘备,所以他就跟刘备讲,他说,我身体不行了,我那两儿子能力也不成,我死了以后,徐州牧,徐州牧那个地位很高了,它要管好几个(郡),附近好几个郡,就相当于一个省的样子。陶谦曾经两次跟他说,而且临终的时候,临死了,陶谦还指指自己的心说我这个是真心话,刘备始终就不答应,推托说:我能力不行,给你儿子,我们看三国演义就行了。 那么这个事情在三国志上是有记载的。三国志上写的,确实陶谦让位于刘备,让他来继任,我死了以后你继任,刘备一开始确实推托,但是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