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基本特点习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79956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基本特点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基本特点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基本特点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基本特点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基本特点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基本特点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基本特点习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班级: 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个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社会秩序的稳定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 B. C. D.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朝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

2、,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3、”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7.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 B C D8.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9.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

4、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A. B. C. D.10.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11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A犁具 B灌溉工具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12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

5、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社会分工 B经济制度 C生产力水平 D劳动力状况13. 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14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反映出()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6、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15. 明初,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这一措施()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16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A人口众多 B市民殷富 C商业繁荣 D雇佣关系出现17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7、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181565年,徽州人叶权在游岭南记中写道:“广城人家,大小俱有生意,人柔和,物价平若吴中非倍利不鬻者,广城人得一二分息成市矣。以故商贾骤集,兼有夷市,货物堆积,行人肩相击,虽小巷亦喧填,固不减吴阊门、杭清河坊一带。”材料说明广州()商品经济异常繁荣 商业促进了中外交流 商品实行薄利多销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B C D19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8、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0明清时期,杭州人将数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此杭曲大调反映了明清时期()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杭州城市形成了区域功能划分D杭州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21.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图一骨稆 图二石犁 图三六角形铁锄 A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C 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 .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22.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

9、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语言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肥田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且溉且粪,张我禾黍A B C D 23.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 )A 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 B 春秋时铁器在农业中使用C 春秋时畜牧业发达 D 春秋时农业耕作技术提高24.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 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说明( )A 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 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25.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妇

10、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缴纳租税的需要 商品交换的需要 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 B. C.D. 26.黄梅戏天仙配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男耕女织” 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 B. C. D. 27.“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 80 章)描绘的是( )A. 小农经济下的民生状态 B.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

11、,人民忍气吞声C. 在奴隶主统治下,人民忍气吞声 D. 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农民生活简单,思想纯真28.唐六典中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 )当时仍以日中开市 当时的市仍有时间限制 有专人负责管理市场 市与坊分开A. B. C. D. 29.记载: 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衔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 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 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 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 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 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30.“会子则

12、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成之缗, 一夫之力克到”。这则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 )A 纸币使用广泛 B 交通发达 C 商品交易量大 D 行业利润大31.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 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C 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 商业的繁荣发展32.宋史食货志载“宋自削平诸国,天下盐利皆归县官,官府通商,随州郡所宜,然亦变革不常,而尤重私贩盐之禁”。 这段话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A 宋代地方政府权利较前代增大 B 国家重治贩卖私盐C 盐业官营,实行垄断经营 D 宋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33. 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应是( )A 玉米、甘薯等作物传人我国并得到推广B 大力促进垦荒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 “计日受值”D 贵金属白银已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34.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株赢”。这一记载反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