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0708803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地构造学派.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大地构造学派一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创立的。它是用力学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多边联系的边缘科学。 地质力学根据构造体系和构造应力场分析,提出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的观点,把地壳运动的方式归纳为径向的和纬向的水平运动,提出产生这种地壳运动方式的原因是在重力控制下的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惯性离心力又起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而地壳运动是控制地球自转速度的自动机制。 地质力学运用力学原理,按照一定的逻辑步骤,从研究地质构造的力学本质出发,探索各种构造形迹的内在联系及其

2、发生、发展的规律,建立构造体系,恢复区域构造应力场。并进一步探索地壳运动的方式、方向和动力来源,以达到认识地壳运动规律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目的 1.地质力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力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是地壳运动。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因此地质力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质构造。 2. 地质力学的研究内容:地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各种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划分构造形迹的序次和等级;确立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研究全球构造体系分布及其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典型构造型式的构造应力场;分析构造体系的复合和联合;根据全球构造体系的分布规律及其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推导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从而探讨地壳运动的起源和动力来源的问题

3、 二.地洼构造学说 是1956年陈国达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它是在主要研究中国地壳结构和发展史特点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美国J霍尔(1859)及JD丹纳(1873)的地槽学说而逐步形成的。 1.主要内容: (1)、阐明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第三构造类型,活化区或地洼区):该说认为,地槽学说把地壳构造划分为地槽区(活动区)和地台区(“稳定”区),后者由前者转化而来的看法,符合中国东部中生代以前情况,但从印支和燕山开始,“中国地台”已大部分衰亡,转化为新型活动区,命名活化区(1956)或地洼区(1959)。 (2)、提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该说认为,在地壳构造的发展过程中,强烈活动区和相

4、对稳定趋势可以相互转化的,不仅地槽区可以转化为地台区,地台区也可以转化为新的活动区,名地洼区,这叫做动“定” 转化。 (3).提出地洼(递进)成矿理论 2.地洼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各有成矿专属性,地洼阶段是一重要成矿阶段,有色、稀散、放射等金属矿床特多; 后成构造单元可继承先成构造单元的矿产,形成成矿叠加。地洼区是出现最晚的构造单元,故这现象普遍,矿种、矿床类型丰富多彩; 先成矿床(包括层控矿床)可受后阶段成矿作用的叠加、改造、富化、富集,形成以三多(多成矿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因类型)为特色的多因复成矿床。在地洼区内,尤为多见,为寻找大型富矿的有利地区。三 断块构造学说 断块

5、构造学说,是一种阐述地球岩石圈断块结构及其运动的假说。1958年由张文佑教授等提出。该学说认为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是:基底断裂多,对盖层构造及岩浆活动起了主要控制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根据积累、分析研究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他们于1973年再次编制了中国大地构造图,次年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一文,明确提出了块断构造理论,以后又多次发表论文阐述块断运动的力学机制和趋动力,1978年正式将块断构造更名为断裂体系及断块构造学说。 1 断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 断块构造理论是建立在断裂体系基础之上的。构造断裂的岩石受力变形到达破裂阶段的产物,其最先出现的是一对共轭的X交叉断

6、裂系进一步发展均交替迁就两组X形交叉剪切面进行。 断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就是被深浅不同的各种断裂网格切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断块,它们相应划分为岩石圈断块、地壳断块、基底断块和盖层断块等四级。 断块讲的相对运动,对于其上覆岩层的形成(建造)发育与构造变形(改造)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2 断块构造学者对中国大地构造的看法 断块构造学说认为,断块是在一定构造的阶段和构造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在1974年发表的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一文中,根据中国各断块发展历史的不同及形成和变形特点,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等,将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和三大断块区四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地

7、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是一种阐明地壳的统一构造格局及地壳运动规律的假说,它是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起,张伯声教授开始研究中国大地构造,1962年他提出“镶嵌的地壳”这一构造理论。1965年又提出地壳波浪运动的观点,形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领域的一种假说。1974年以后,波浪状镶嵌构造说逐步明确的划出了以斜向构造为主交织而成的“中国构造网”并于1980年出版了中国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一书。 1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的基本论点 波浪状镶嵌构造说认为整个的地壳构造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着两个系统以上的构造带,互相斜交,形成一个复杂构造网,他们一级套一级、级级相套;有规律的排列成行,并不断地在

8、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着上下摆动和水平推移的波浪运动。 地壳中的构造带,不论其大小和分布都有一定的构造格局,一般其延展方向多为斜向的,偏于北东向或北西向。由它们分割开并有镶嵌起来一级套一级的大大小小的地块和岩块也都做有规律的排列,大多数也是斜向的。 2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者对中国大地构造的看法 (1)中国大地构造位置,恰好处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丁字形接头处和劳亚壳块的东南隅。环太平洋构造带及一系列外太平洋构造带,以北东南西方向纵贯中国,它们在中国东部走向大致为北北东,在中部变为北东,在西部则转为北东东。地中海构造带及古地中海构造带,则以北西南东方向横贯中国,在中国北部走向一般为北西西,在中国

9、南部为北西北北西。两大构造带的一些近于平行的次级更次一级分带,在中国交织成网,构成中国地壳构造的斜向网格。在网目中,有秩序的依次排列着许多不同级别地块及岩块。这就是中国地壳的镶嵌构造格局。 (2) 两大构造带的各分带多是远古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地槽褶皱造山带,夹于其间的是地块沉陷带。两大构造所形成的构造地貌,犹如两大系统的巨大波浪,叫做地壳波浪或地块波浪。褶皱断裂隆起带是波峰,地块沉陷带为波谷。两大系统波峰与波峰相交地区,隆起互相叠加,波峰往往更高;波谷与波谷相交地区,由于双重沉陷,波谷往往更低;波峰与波谷相交地区,则因情况不同,有时较高,有时较低。这就是中国地壳的镶嵌构造格局的明显规律性。 (3) 中国地壳的镶嵌构造不仅现在在构造地貌上表现为地壳波浪式,而且在地史中不断地进行着天平式的波浪摆动。这种天平式摆动不是单纯的相对升降运动,它系包括像蚯蚓蠕行似的纵波,像蚕行时弓屈的垂向横波及蛇行时蜿蜒的侧向横波的复杂的地壳波浪运动,目前中国构造地貌的波浪形式,是由地史中地壳波浪长期发展而成的,而且尚在继续向前发展。地壳波浪随时随地的发展和变迁,是镶嵌构造的一个重要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