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送东阳马生序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610592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送东阳马生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4送东阳马生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4送东阳马生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4送东阳马生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4送东阳马生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送东阳马生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送东阳马生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出示目标、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预习导学新课导入古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想学有所成想成就一番事业不经一番磨砺是很难成功的。追思古人那凿壁偷光的专心,闻鸡起舞的恒心,悬梁刺股的决心抚古思今感慨良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明学士宋濂看看他在怎样的环境下最终学有所成的。作者链接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

2、隐居著述。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文体链接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

3、,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合作探究读准字音叩(ku)问 叱(ch) 咄(du) 俟(s) 负箧(qi)曳(y)屣(x) 皲(jn)裂 媵(yng)人 以衾(qn)拥覆 皆被(p)绮绣 容臭(xi)烨(y)然 缊(yn)袍敝(b)衣读准节奏余/幼时即嗜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y)屣(x)/行/深山巨谷中。同舍生/皆被绮(q)绣,戴/朱缨(y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懂文意1 参照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2 组织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3

4、 组织全班交流疑难,共同整理。教师点拔重点实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致书:取得、得到。既加冠:(到了成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大。尝趋百里外:曾经。从乡之先达:学术界的前辈。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持汤沃灌:浇洗。寓逆旅:住。右备容臭:香袋烨然若神人:光彩耀眼的样子。一词多义以以衾拥覆:用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家贫,无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 与朱

5、元思书:信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当余之从师也:跟从其俟其欣悦:他 门人弟子填其室:他的至礼愈至: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到底若烨然若神人:好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患又患无硕师名人:动词,担忧,忧虑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故故余虽愚:连词,所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副词,特意,故意道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质援疑质理:动词,询问非天质之卑:名词,本资,资质 通假字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

6、袄、破衣服。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古今异义词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此。今义:判断词)尝趋百里外(古义:快步走。今义:表趋向。)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拓展延伸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试举例。【交流点拨】: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沤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

7、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拼搏。刻苦奋进。当堂训练第二课时出示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预习导学新课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交流点拨】:讲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2

8、、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交流点拨】:是为了勉励马生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文本探究1、本文写了作者在幼年求学时所受到的哪些苦难?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交流点拨】: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2、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交流点拨】: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3、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交流点拨】: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4

9、、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交流点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5、你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交流点拨】: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拓展延伸1、“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交流点拨】: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交流点拨】: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如朋友,须慎重选择。赫斯德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当堂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