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605997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黄茅洲镇中心小学-龚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题”、“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二、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四、教学方法复习导入、先学后教,练评结合、点拨启发等五、教学准备1.课件。2.布置学生预习,查阅与苏轼有关的资料。3.课前搜集其他写庐山的诗。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情趣1.播放庐山宣传片。2.背

2、诵望庐山瀑布 3.引入课题,板书。(二)读题解题1.读题释题,指导朗读。2.交流苏轼及本诗写作背景。 (三)分组自学1.回顾学诗步骤,制定学诗方案。2.读(诗句)3.解(诗意)(1)回顾理解诗意的方法。(2)小组讨论。(3) 汇报交流:l 第一、二行诗句1) 小组汇报,先读,再说。2) 出示图片,理解“岭”、“峰”。3) 引出李白的登庐山五老峰,加深对“峰”的理解。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修辞)4)课件出示庐山“远近高低”的图片,请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相关词语小练笔:从“远、近、高、低”这四个角度中任选一个,展开想象,将你心中的庐山写下来。(播放庐山风光视频,师巡视指点。)请三组同学们

3、上台展示所写句子。 5)师:为什么同样都是看庐山,我们会看到它不一样的姿态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带着理解再读诗句。l 第三、四行诗句1) 小组汇报2) “缘”的意思3) 运用不同句式说诗句的意思?(同桌互说,请生说。)(课件)4.悟(诗理)(1)师:是啊,由庐山的千姿万态,感悟到“身在此山中”的哲理;由所见到所悟(板书:所悟),苏轼借庐山之景,表看山之理(板书:借景说理)。其实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间万物也常如此。读了这句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四)配乐朗诵,想象诗境(五)拓展延伸,畅谈收获1.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四首写庐山的诗,你们先任选一首,自由练读,稍后请你们展示。 写庐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课后你们可以去查一查,感受不同诗人眼中的不同庐山。2.师:最后,让我们跟随音乐,再次唱起这首题西林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