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的危害性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572877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酒驾的危害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酒驾的危害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酒驾的危害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酒驾的危害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酒驾的危害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酒驾的危害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酒驾的危害性(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酒驾的危害性一是降低驾驶人的视觉功能。驾驶人在行车中大多数信息都是靠视觉获得的而驾驶人饮酒后会使视力暂时受损视线模糊视像不稳尤其是对色彩感觉功能降低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 直接影响了驾驶人对有颜色的信息选择反应中识别功 能 使识别过程的时间延长失误增多 对驾驶人反应的及时性、准确性产生不利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国机动车辆数量和驾驶员人数猛增无视交通管理法规酒后及醉酒驾车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也日益增多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据公安机关统计1978年至2002年 全国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 1978年共发生交通事故 1

2、07251起 死亡19096人 1998年发生346129起 死亡78067人。交通事故增长 222.73% 死亡人数增长 308.81%。2002年全 国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均创历史最高数共发生交通事故 773137起 死亡109381人。经严格管理 自2003年以来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虽呈下降趋势但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仍然很大 其中 2008年发生交通事故 265204起 死亡73484人 与1978年相比 交通事故增 长147.27% 死亡人数增长 284.81%。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的情况1998年 全国共发生5075起 造成2363人死亡。2009年1至8月 共发生3206起 造成1302人死

3、亡 其中 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 造成893人死亡 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 造成409人死亡。自2002 年起 我国每年死于车祸人数平均 10万人左右。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第一害”而中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醉酒驾车即便是没有发生人身伤害交通事故一旦被警察查出驾驶人酒精含量高于法律标准就会被拘留关押然后由刑事法官宣判 最低可判1周监禁 重的可以判1年监禁。司机酒精浓度超过6mg/100ml 将被无条件吊销驾驶证。大多数州对第一次超速违章的司机会采取教育为主的方法。但如果再次违反交通规则就逃不过惩罚。在开车超速罚单最贵的 10个州中 最高额的罚单可超过 500美元 北卡罗来

4、纳州和乔治亚州的法官还有权增加入狱处罚。瑞典 对超过酒精浓度的司机 重者将坐牢2年 轻者被扣驾驶证1年。德国 凡是未满21岁或者尚在实习期的 驾驶员一旦抽检发现血液中含有酒精的无论是否达到法定的酒精浓度标准均视为酒后驾车 并将处于125欧元和扣两分的处罚。在实习期内的警察将对其加重处罚将实习期从2年延长到4年 并强制其参加交通法规培训班直至毕业才能重新拿回驾照。 对青少年酒后驾车行为德国实施了“零容忍”政策凡是21岁以下或者尚在实习期的驾驶员一旦饮酒 无论其血液中酒精含量是否达到法定浓度均被视为酒后驾车处以罚款和扣分。大多数德国人都严格遵守禁止酒后驾车的相关法律法规酒后驾车被视为极度不尊重他人

5、生命安全的行为。浅谈酒后驾驶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2011-05-19 20:34:14浏览次数:518一、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性资料表明,人体只要吸收30-80mg/ml 的酒精,就会出现健谈、行动笨拙、絮叨不停、感情冲动、反应迟钝等 状况;吸收120mg/ml以上的酒精,就已经是醉酒的状态, 会出现疲劳嗜睡、大小便失禁、昏迷等症状。对驾驶员来说,酒后驾车会出现动作失调、手脚失控、远视、视物立体感发 生误差,反应能力下降等问题。据统计,驾驶员酒后驾车, 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二、酒后驾驶危害性的表现形式(一)高度兴奋,超速驾驶。“十次事故九次快”,超 速驾驶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

6、要原因。酒后由于大脑兴奋,驾 驶人对速度的反应不敏感,往往油门越踩越感觉速度不够快,从而出现高速、超速驾驶的现象出现,最后导致事故发 生。(二)酒后放胆,违禁驾驶。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驾驶员 由于酒精的作用,胆子放大,不该闯的红灯闯了,明令禁止 进入的道路进了,不允许转弯的地方转了, 不该抢的道抢了, 从而引发各种事故和各种重点违法行为的发生。(三)酒后迷糊,朦胧驾驶。由于酒精对人脑的作用表 现为“抑制一兴奋一抑制”的特点,部分酒后驾驶人驾驶时 进入大脑抑制期,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意识模糊等现象, 迷迷糊糊上车,朦朦胧胧开车,看不清道路交通标志物、道路障碍物,盲目驾驶,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四

7、)反应迟钝,笨拙驾驶。据有关专家考证,正常人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时间通常为 0.23秒左右,就是说,当外 界刺激反应到大脑,又由大脑对身体下达指令到身体做出动 作,大概需要0.23秒时间。但饮酒后,人们的动作反应时间要增加0.73秒左右。而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在 瞬间。这增加的0.73秒的身体反应时间,正是酒后驾驶导 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当酒精抑制作用发生影 响时,酒后驾驶的行为人对遇到诸如信号变换、车辆交汇、 行人规避等紧急情况,由于反应迟缓,事故往往就会在一瞬 间发生,酿成惨剧。(五)酒后胆怯,紧张驾驶。由于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 驶处罚的严格规定,酒后驾驶人因担心被交警发现处

8、罚,同 时担心饮酒后头脑不清,反应迟缓酿成交通事故,驾驶过程 中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机动车驾驶中越是紧张害怕, 往往就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为过分的紧张担心,容易造 成驾驶员精力分散,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车辆驾驶上。一旦遇 到突发情况,就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情况判断,并采取行之 有效的对策对车辆进行有效控制,规避遇到的突发情况,给 交通事故留下隐患。三、酒后驾驶危害性的根源(一)降低视线功能。驾驶人饮酒后,视线模糊,尤其 是对色彩感觉功能降低,对有颜色的信息识别过程延长,失误增多,这对驾驶人反应的及时性、 准确性产生不利的影响。(二)降低识别能力。酒后驾驶,驾驶人反应有两个不 一样,一是驾驶人会

9、出现远视,视近为远,二是视物的立体 感上发生误差,视大为小。容易发生撞电杆或与前方车追尾相撞的事故。(三)降低注意力。酒精对人的中枢神经有麻醉抑制作用。因此,酒后驾驶导致驾驶人注意力涣散,反应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技术操作的精确度减退,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四)降低驾驶人驾驶能力。 驾驶人在没有饮酒的情况 下行车,发现前方危险情况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踏板的动作 中间反应时间一般为 0.75秒。而当饮酒驾驶人体内酒精浓 度达到100毫克时,下降35%,达到150毫克时,下降50% 致使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动作失调,手脚灵敏性降低,不能 及时准确处置危险情况,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四、针对酒后驾驶

10、的防范措施(一)加大对酒后驾驶整 治工作和酒后驾驶危害性的宣传教育力度。交警部门要结合 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 媒体,大力宣传酒后驾驶的社会危害性和严重后果,借助血 淋淋的重大事故案例,在驾驶员群体中开展巡回宣传教育, 教育和引导广大驾驶员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高度重视和 警醒。加大亲情关爱与嘱托,通过家人及亲朋好友的监督叮 嘱,让驾驶人远离酒,改变那种“用酒加深、联络感情”的 思想。从而养成“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驾驶习惯。(二)加大对酒后驾驶的查处力度,形成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在日常执法执勤中,要加大对驾驶员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查纠力度,充分利用酒精测试仪等

11、科技装备,对发 现酒后的驾驶员按照有关规定从严处理,让每个驾驶员都不 敢碰酒后驾驶的高压线。同时,通过定期开展酒后驾驶专项 整治活动,不定时安排民警在繁华街道、路口、事故多发点 段进行巡逻,特别是在节日晚上八、九点钟左右(即晚宴散 场后),要加大路面见警率,严格查处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 为,打击酒后驾车违法者的嚣张气焰,确保节假日道路的畅 通及广大群众的交通安全。(三)加大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道德舆论氛围。在对酒后驾车进行集中整治过程 中,应邀请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记者,共同参与执法, 及时报道酒后驾驶整治情况和过程,在新闻媒体上曝光酒后 驾车的严重违法行为。同时在

12、报纸、电台、电视台对违法行 为人酒后驾驶的行为和造成的危害予以滚动曝光,引起社会 群众的关注。通过社会道德舆论让酒后驾驶的违法行为人感 到内疚和惭愧,从而根治驾驶员酒后驾驶的违法行为。对公 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型企业员工涉及酒后驾驶违法 行为,应建立违法行为通报制度,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 大型企业加强对所属人员的管理,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 力,确保违法行为人不敢、不愿在以后的出行中重复出现酒 后驾驶的现象,从而减少和逐步消除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从 根本上杜绝酒后驾驶的交通违法陋习的产生。超速行驶的危害性超速行驶的危害性作者:付立永 文章来源:办公室点击数:3041更新时间:2008-12

13、-26 It. I:.十次事故九次快”,这是人们从无数次特大交通事故中得出的结论。因此,提醒广大机动车驾驶员朋友,无论在任 何情况下都不能超速行驶。那么,超速行驶到底有哪些危害呢?一、超速行驶影响驾驶人的视觉。人们的视觉是受大脑直接支配的动感器官,它不具备机械的稳定性。因此,车辆在行 驶中,驾驶人的视野、动视力、周边视力都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变化。通过交通管理者无数次测试,可以得出这样一些数字结论:时速在40公里时驾驶人可以观察到左右90度到100度范围内的物体;时速为105公里时,就只能观察到40度内的物体了;时速在40公里时,一般驾驶人可以看清前方 200米以内的物体;时速为100公里时,就只

14、能看清160米以内的物 体了。因此,超速行驶使驾驶人的视野变窄、视力减弱,对前方、左右突然出现的险情,难以及时、准确、妥善地进行处 理,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二、超速行驶使车辆制动非安全期延长。车辆的制动距离主要受行车的速度制约。经测试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时速分别在40公里和60公里时,同样在距离物体 25米处采取紧急措施,制动安全期,时速 40公里为21.6米,而时速60公里 则为39.1米。也就是说,时速为 40公里时,距离物体 21.6米以外是安全区,而时速 60公里时,距离物体 39.1米以外才 是安全区。三、超速行驶影响车辆操作的稳定性。超速行驶会使车辆操作稳定性恶化,特别是在弯道外行

15、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 容易使车辆向回转中心外侧滑或倾斜。通过测算证明,在同等条件下,车速提高一倍,其离心力就会增大三倍。过大的离心力会使车辆变得极难驾驶甚至失控。因此,如果在路面附着系数较小的道路上行驶,就可能侧滑导致撞车或撞路边物体;如果在路面附着系数较大的道路上行驶,就可能造成翻车等交通事故。四、超速行驶会增加道路上的交织点和冲突点。因为超速行驶造成超车的机会就会增多,每次超车都必须提高车速进行 高速交会;被超者则需减速让行,这就增加了道路上的交织点和冲突点,从而就必然要增多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五、超速行驶会造成驾驶人心理紧张,采取措施不当。驾驶人在超速行驶中,如果遇到突然意外的情况。心理就会产生 极度紧张情绪,手足无措。慌乱之中,根本无暇冷静思考、准确判断,采取紧急措施往往是顾此失彼,交通事故在慌乱的 瞬间就发生了。六、超速行驶会使车辆增加惯性。超速行驶会使车辆的惯性增大,尤其在下坡道路上行驶,随着车辆自身惯性的加大。 使本来就超速的车辆急剧加速。这时,车辆的制动难度系数就会增大,杀U车毂和刹车片之间的摩擦系数也同时增大,这样 会自然导致刹车系统的加热、打滑、甚至失灵,造成失控的车辆像脱缰的野马肆意横行。最后,必然是一场惨不忍睹的车 毁人亡。超速行驶的危害性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业有了巨大的飞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