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0570528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亡羊补牢》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亡羊补牢》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亡羊补牢》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亡羊补牢》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亡羊补牢》教学案例.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亡羊补牢教学案例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能使课堂热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教学中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关系成为愉快的合作关系。寓言亡羊补牢中的几个片断:师:养羊人二次丢羊是因为什么?生:第一次是因为羊圈破了个洞。师:读读相应的语句。生:“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师:听出他把“原来”一词读得音比较重,我听了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师:把“发现”一词读得急促,听了有着急的

2、感觉。“叼走了”这三个字读得语气缓慢,听了替养羊人惋惜。(齐读) 师:继续汇报第二次丢羊的原因。生:第二次是因为不听街坊的劝告。师:谁读读相应的语句。生:“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羊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师:觉得这位同学读得如何?生:读得很流利!生:声音很洪亮! 师:他一个人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生:应读出街坊的诚恳,读出养羊人的满不在乎、不耐烦。师:分角色朗读一下(生生之间合作、师生 之间合作)生:第二次是因为养羊人有侥幸心理,他心想,狼已经捉走了一

3、只羊,不会再来了。 师:同学们分析一说得有道理吗?生:说的有道理,因为抱有侥幸心理所以才没有听邻居的劝告。师:文中第二自然写了邻居劝说养羊人,所以自然地就能分析出原因是不听劝告。师:同学们猜到养羊人的心里去了,真厉害!猜猜他还有怎样的心理?生:还有后悔的心理。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到了。师:其实答案就在文中,只要认真读就能找到。师:让我们齐读这则寓言的结尾,有感情地朗读。生:读得挺有感情的。师:谁来评价养羊人的感觉? 生:他开始是固执,可后来他后悔了,接受了他人的意见,从全文来看是知错就改。师:分析得很正确,接受你们的意见。 (板书:知错就改)师:你们对养羊人很了解,当养羊

4、人遇到这些事他会怎么处理? 效果: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回答非常精彩,分析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分析与思考: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寓言的真正寓意。要把寓言里的艺术形象当作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来教,没有过早涉及寓言的寓意。因为感知、分析寓言的主人公形象是教学生领悟寓意的前提条件。亡羊补牢故事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故事的教学着重是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养羊人错在哪里?认识不补牢的后果,其次是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补牢,补牢带来什么好处? 在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揭示寓言的寓意,启发学生认识其现实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寓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

5、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出类似的事情。从授课效果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实际,说说类似课文中的例子,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以及知错就改带来的好处,使处于糊涂之中的学生知道不改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一种和谐、自由,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尤其是在得到肯定后,更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今后要让学生多把课文内容,多联系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看有什么相关联的,从而从学中体会到知识和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