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557848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众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众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众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众数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众数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众数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众数教学设计.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众数教学设计马鞍山市采秣小学 程祥【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例2和“练一练”相关练习。【教材分析】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由于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所以众数反映了这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本节课例题的教学,是通过招聘启事中的“员工月平均工资2500元”和“小王努力工作后月工资1500元”的不同,引发认知冲突。体会选用平均工资来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不合适,从而认识了众数。再通过习题(例2改编),体会平均数与众数的意义不同,求法不同,从本质上区分这两个概念。【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能在生活中

2、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学生状况:本班共有学生数51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9人。经过了近六年的教学和相处,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处于何种水平比较了解,因此我把本班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优等生(小部分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较强,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并有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作业能高质量的完成,课余时间可帮助学困生进步。第二类:中等生(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发言较少,作业按时完成,对于基础题基本可独立完成,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难以应付。第三类:基础生(小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很少参与课堂活动,作业不能按时

3、完成,质量不高,对于基础知识都无法掌握完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统计观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突破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理解和认识众

4、数的意义。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突破方法:通过讨论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学法:讨论交流,自主探究。【设计思路】1、本节课利用小王在马鞍山找工作这一现实情境,通过招聘启事中的两则信息制造认知冲突,在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的理解和认识众数的意义。2、通过找众数,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至少有1个或没有,而平均数只有1个。3、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例题变成了练习。这时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众数,结合种子发芽试验这个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这既是对众数知识的巩固

5、,又在情境中区分了众数与平均数统计意义的不同。4、根据皮鞋的销售情况,让学生认识到皮鞋的销量中有众数,众数对经理进货也是有帮助的,充分体会到众数在生活中另一层面的运用。5、了解完均码知识后,教师很自然的过渡到平均数和众数的总结中来,使学生在总结中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升,完善知识结构。6、通过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发现平均数400双和众数180双都不能代表一般员工的销售情况,从而引出240双比较适合,让学生在悄无声息中结束了新课,本题既是中位数学习的一个延伸,又是对学生定势思维的一次考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探究设计意图一、 创设情境,认识众数。1、出

6、示:马鞍山市春季招聘会场景图,引出招聘启事:招聘启事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本公司待遇优厚,员工月平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引语:这家公司的优厚待遇吸引了小王,他凭借着自己出众的能力脱颖而出,顺利被录取了。在第一个月里,小王努力工作,出色的完成了各学生观看大屏幕,了解情景内容学生纷纷猜测小王的工资。情景引入,激发浓厚学习兴趣。 本环节利用小王在马鞍山找工作这一现实情境,通过招聘启事中的“员工月平均工资2500元”和“小王努力工作后月工资1500元”这两则信息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白这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项任务,终于到拿工资的时

7、候了,小王喜滋滋的来到会计室。师:你猜可能是多少钱?小王到底拿到多少钱了呢?出示小王工资:咦,怎么会是1500元,看到这个工资,你想说什么?师出示月工资单:师:观察数据,分析平均工资为什么会增高?把工资单制成了条形统计图,进一步分析平均工资增高的原因。解释极端数据:在数学上,像6000和7400这样,一组数据中,出现特别大的数或特别小的数,我们称它为极端数据,正是因为有极端数据的影响,平均工资才会增高,所以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影响。师:在这种情况下,用平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一般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为什么?师: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一般员工的工资水平呢 ?(1500元)在数学上1500元,

8、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课题:众数)师:那什么样数才叫众数?总结“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二、结合实际,理解众数。1、找出每组数据中的众数。通过上面的找众数你发现了什么?2.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的众数各是多少?师:那用什么数来代表种子的发芽试验情况更为合适呢?为什么?第一次比较平均数和众数。师:这里的平均数和众数有什么不同?第二次比较平均数和众数。师:假如黄刚提高了实验水平,发芽粒数由3提高到了12.请你猜一猜平均数和众数会不会发生变化?师追问:平均数为什么会变,

9、是怎么变的?众数变不变?为什么?平实验中出现了失误,发芽粒数由13降低到4,众数变不变?平均数怎么变?师:通过刚才的变化,你发现平均数和众数还有什么区别?生:平均数容易变化,众数不容易变化。师:一般情况下,平均数易受每一个数据的影响,众数不受影响。三、联系生活,应用众数。1.某鞋店上周销售各种尺码男式皮鞋的情况如下表。师:表中哪种尺码是众数?为什么?众数对你这个经理进货有帮助吗?那你打算怎么进?2.生活中的数学。(播放录音)师:平均数和众数都是常用的统计量,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众数都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但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影响,众数通常不受影响。四、再创情境,拓展延伸。某公司销售部有

10、9名销售员,销售部为了制定皮鞋的月销售量,统计了上个月的销售量(单位:双)170、180、180、220、240、250、260、500、1600 A、平均数400双 B、众数180双 1.请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统计量2.为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月销售总量,把每个人的月销售量定为( )双,你认为合理呢?为什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认为这家公司存在着欺诈行为。学生计算平均工资并汇报。(7400+6000+1500+1500+1500+1500+1500+1500+1500+1100)10 =2500(元)或(15007+7400+6000+1100)10 =2500(元) 学生根据自己

11、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众数的定义。学生根据自己之前对众数的理解寻找众数,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学生找众数和算平均数,并汇报结果。众数:17,平均数:14小组讨论应该选择那个数比较适合,并汇报。学生不完整的回答两者的不同。个别数据发生变化从而进行第二次比较平均数和众数。学生综合比较两个统计量的区别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学生听录音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不同的统计量,让学生体会统计量的不同。工资水平,让学生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再引发学生观察员工工资这组数据的特点,在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的理解和认识众数的意义。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每一

12、个数据特点,让学生体会7400和6000特别大,而1500元出现的特别多。让学生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通过找众数,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至少有1个或没有,而平均数只有1个。引导学生在这里进行众数和平均数的第一次比较,得出平均数是算出来的而众数是数出来的。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学习的精神,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初步的抓握情况下,第一次比较两个统计量的不同第二次深入比较两个统计量的不同。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例题变成了练习。这时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众数,结合种子发芽试验这个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这既是对

13、众数知识的巩固,又在情境中区分了众数与平均数统计意义的不同。根据皮鞋的销售情况,让学生认识到皮鞋的销量中有众数,众数对经理进货也是有帮助的,充分体会到众数在生活中另一层面的运用。了解均码相关的知识,已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完均码知识后,教师很自然的过渡到平均数和众数的总结中来,使学生在总结中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升,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发现平均数400双和众数180双都不能代表一般员工的销售情况,从而引出240双比较适合,让学生在悄无声息中结束了新课,本题既是中位数学习的一个延伸,又是对学生定势思维的一次考验。【板书】众数的认识平均数 整体水平 算 1个众 数 集中情况 数 (至少1个或没有)在一组数据中, 表示 【教学反思】 众数这一内容是课改后首次出现在小学的教材中。关于众数的教学,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比较难教的一个内容。究其原因,我们不能单纯的教授众数的知识,我们应该:1. 在情境中认识众数。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小王到淮南找工作这一现实情境。通过招聘启事中的“员工月平均工资2500元”和“小王努力工作后月工资1500元”的不同,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体会到当一组数据中,出现较大或较小的极端数据时,选用平均工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