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0523859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发病(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发 病 学 说 目的要求1、 掌握正邪斗争与发病。2、 掌握影响发病的因素。3、 了解发病类型。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病原理第二节 发病类型学习时间10学时。 1、基本概念: (1)发病学说: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发病学说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发病途径、发病类型等。由于中医病因学已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加以讨论,故本章节只讨论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类型等内容) (2)疾病: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

2、程。 (3)发病,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人体的生命过程,自始至终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体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的协调平衡,也维持着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从而维持着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若环境的影响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失常,难以适应环境的剧烈或持久的变化,如剧烈的气候变化蕴生病邪侵人,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等,超越了人体自身的防御和适应调节能力,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疾病的发生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这两方面的原因在发病过程中又是相互影

3、响的,机体自身的失调最易导致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外在致病因素侵人之后,又导致或加重机体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2、发病学说沿革: (1)发病机理:内经提出了“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邪”,出素问咳论,是指外邪合内伤而侵人发病,诚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然必内有所伤,然后外邪得以入之。”素问评热病论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及灵枢百病始生的“两虚相感,乃客其形”,为中医学“外内合邪”的发病学说奠定了基础。内经以后,历代医家既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如金匮要略既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又说“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诸病源候论温病令人不相染易候所说“人

4、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强调了邪气的重要性;温疫论指出“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又充分说明了人体正气不足,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在因素。 (2)发病类型: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后世的“伏气学说”奠定了基础。东汉张机伤寒论平脉法中明确提出了“伏气”病这一概念。元王履提出了发病的类型之所以不同,与正气的强弱,感邪之轻重和邪留的部位等均有关。第一节 发 病 原 理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邪气作用于机体的损害与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即是任何一种邪气作用人体,正气必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病邪和维

5、护机体的健康。邪气对机体具有感染侵袭、损伤形质、障碍机能等各种致病作用,正气对邪气具有抗御、免疫、修复、调节等作用,如病邪被及时抗御消除,“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得以保持,则不发病,这即是“正能胜邪”。反之,病邪不能及时消除,机体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邪胜正负”,则发病。因此,中医学认为发病原理在于邪正相搏,其主要内容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两方面。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机理在于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正气是决定发病的主导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

6、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一身之气又称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细微物质,其在体内的运行分布,既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脏腑机能的作用,又有抗邪、驱邪、调节、修复等能力。气由精化,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故正气的充盛取决于精、血、津液等精华物质的充沛以及呼吸机能的完好;而精血津液的化生和气体的正常交换,又依赖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和相互协调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有序进行。各脏腑经络之气及营卫之气,都是一身之气的分化,也是正气的分化,而各脏腑经络之气和营卫之气的防御、调节、修复等作用,虽因其构成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也都是正气功能的体现。 正气的概念,源于内经。内经中多处论及正气

7、,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夺人正气。”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遗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有时以“精气”代之,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有时以真气代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元李杲又将“谷气”作为正气。但真气、谷气都只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之代正气,是强调它们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是重视先、后天之本思想的反映。 为了说明正气对邪气的防御作用,依据“气分阴阳”的观点,正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部分:阴气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阳气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功能。阴

8、气抵抗阳邪(如暑邪、火邪、温邪等)的侵袭,并能抑制阳邪,阻止阳热病证的发展和祛除阳邪以使病情向愈;阳气抵抗阴邪(如寒邪与湿邪等)的入侵,并能制约阴邪,阻止阴寒病证的传变和祛除阴邪以使之康复。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人体的阴气与阳邪或人体的阳气与阴邪之间的相互斗争。) 2.正气的防御作用 正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及时驱除病邪而防止发病的作用。正气的防御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抵御外邪的入侵。 (2)驱邪外出: (3)修复调节能力: (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抵御外邪的入侵:邪气侵入机体,正气必然会与之抗争。若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以入侵,故不发病。或虽邪气已经进入,但

9、正气盛,能及时抑制或消除邪气的致病力,亦不发病。 驱邪外出:邪气侵入后,若正气强盛,可在抗争中驱邪外出。或虽发病,但邪气难以深入,病较轻浅,预后良好。修复调节能力:对邪气侵人而导致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精血津液亏耗及生理机能失常,正气有自行调节、修复、补充的作用,可使疾病向愈。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正气分布到脏腑经络,则为脏腑经络之气。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不息,推动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的机能,使之正常发挥,并推动和调节全身精血津液的代谢及运行输布,使之畅达而无郁滞,从而防止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以及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的产生) 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中医发病学

10、说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正气的强弱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起着主导作用。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关键因素。邪气之所以能够侵袭人体而致病,必然是因正气虚弱,故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外在邪气乘虚而入,疾病因之发生。 (2)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对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推动和调节能力下降,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精血津液的代谢运行失常,可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导致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的产生而引起新的病变。 (3)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邪气侵人,若正气充盛,奋起抗邪

11、,邪正相搏剧烈,多表现为实证;若正气虚衰,不能敌邪,邪气深入内脏,多发为重证和危证。(正虚感邪而发病:如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正气不足,适应和调节功能低下,也易对外界的情志刺激产生较为强烈的反应而发为情志病。 正虚生“邪”而发病:如灵枢口问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精血津液代谢输布失常而发病,多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综上,说明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

12、在因素,正气的盛衰决定着发病与不发病以及发病的深浅和病证的性质)(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邪气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如六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邪气的概念也源于内经。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明确指出了邪气分外感和内伤两类。素问八正神明论将邪气分为“虚邪”与“正邪”,灵枢刺节真邪又分称之为“虚风”和“正风”,指出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疠气)乘虚侵人,致病较重者,为虚邪

13、或虚风;四时之正气(六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人,致病轻浅者,称为正邪或正风) 2.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 (3)改变体质类型:(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邪气侵人发病,可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可表现为心肺的呼吸行血功能失调而见心悸、呼吸困难,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而食少、呕吐、泄泻或便秘,肾的主水功能无权而见水肿、屎少,肝的疏泄功能失调而见情志抑郁或亢奋,以及心脑的藏神功能失常而见神志失常等。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邪气作用于人体,可对机体的皮肉筋骨、脏腑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或致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亏耗

14、。改变体质类型:邪气侵人,能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进而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如阴邪致病,损伤阳气,久之可使机体由原型体质转变为阳虚体质,又易感受阴寒之邪) 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邪气作为发病的重要因素,与发病关系至为密切,主要体现于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没有邪气的侵袭,机体一般不会发病。 (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不同的邪气作用于人体,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特点、证候类型。(如六淫邪气致病,发病急,病程较短,初起多有卫表证候,证属风、寒、暑、湿、燥、火证。七情内伤,发病多缓慢,病程较长,发病途径是直接伤内脏,首先作用于心,然后波及相应的脏,

15、使脏腑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产生病变。饮食所伤,常损伤脾胃,或致五脏的功能失调,或致气血不足,或致食物中毒等。外伤,都是从皮肤侵入,损伤皮肤肌肉、筋骨、脏腑。毒蛇咬伤还可致全身中毒,甚至死亡) (3)影响病情和病位:邪气的性质与感邪的轻重,与发病时病情的轻重及病位有关。(一般说来,虚邪伤人,病情较重;正邪伤人,病情轻浅。感邪轻者,临床症状表现较轻;感邪重者,症状表现也重。受邪表浅者多形成表证;受邪部位深者多形成里证;表里两部同时受邪,称为“两感”,表现出症状、传变、转归都较重。邪气的性质与病位有关。如风邪轻扬,易袭阳位,多在肺卫;湿邪易阻遏气机,多伤及于脾;疠气发病急骤,传变快,病位停留于肌表非常短暂,易传入于里,损伤人体的重要脏器)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在邪气的毒力和致病力特别强,而正气虽盛但也难以抗御的情况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疠气、高温、高压、电流、枪弹伤、虫兽伤等,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损伤而产生病变。故历代医家都十分强调应避其侵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