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0418398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一的使用研讨(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鲁教版)必修的使用研讨临沂四中彭洪兰随着高中新课标的实施,广大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桥梁。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创造性地、高效地使用新教材,已成为教师探讨的新课题。在这里,我仅以一家之言,粗浅地谈一下鲁教版新教材必修的使用,起抛砖引玉之目的。在使用时遵循的原则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是照本宣科地把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探究,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获取知识。利用教材中绪言“学好地理,培养科学发展观”上好高中地理第一堂课刚进入高一的新生,在初中已形成了

2、“地理是副科,不学地理没关系的观念”,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任务,第一堂课必须给学生“洗脑”,让他们重新认识学好高中地理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备课。一、学好地理对生活有用。这主要是用一些鲜活的例子打动学生。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啸时,一位10岁英国女孩用所学地理知识,使100多人幸免于难。二、明确高中地理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三、介绍学习方法,提出学习要求,学好高中地理四、树立学习地理的信心“地理1”的结构分析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课程标准: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活

3、动建议:选择一种形式,向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是指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标准中的重点要求。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分析时要运用太阳系模式图,九大行星比较数据、地球自身条件等资料加以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

4、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但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第三,要辩证辨证地看待影响,从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两方面举例,如过多的太阳紫外线辐射会有不利影响。教学建议导入新课自古以来,就有“天外来客”的传闻,甚至不断有人称发现“外星人”造访过地球的足迹。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是否存在智慧生命?人类派出了先驱者10号、11号和旅行者1号、2号两对特使到茫茫宇宙去寻觅知音。它们携带了一张通往太空的名片传递人类信息。你见过这张名片吗?你知道这名片上写的是什么吗?一、 宇宙这部分教材内容浅显易懂,可读性强,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展示自学

5、成果。 1、你可知天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统称是什么?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未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哪一个?总星系是不是整个宇宙?3、什么是光年,它是时间单位还是距离单位?4、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古今中外无数的科学家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的代价。你知道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有哪些呢?5、2005年12月17日,“神六凯旋”。为什么选择在内蒙古大草原着陆?二、太阳导入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你对太阳了解多少呢?太阳对地球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中图表信息。 1、太阳系模式图中的隐性知识。可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

6、用图、析图。2、关于太阳结构图与太阳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地图册P14的图文进行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可结合湘教版教材并补充一些事例。(可利用新学 案中“经典考题”补充我国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3、读“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的相关性”图引导学生分析: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各是多少年?不同纬度地带二者各有何相关性?(注意给学生纠正:是正相关或负相关;而不能说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二、 地球(本节的重点)1、通过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2、注意引导学生用关系图示法归纳总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3

7、、“知识窗” 可让学生先汇报观察月相的记录,朗诵搜集的关于月相的古诗词,然后再分析月相变化的原理。可利用三球仪或教材中插图或自制教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把握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理解的关键),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帮助记忆。如上下弦月可归纳为: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注:上弦月在上半夜可见,出现在西方天空,西半个月球发亮;下弦月在下半夜可见,出现在东方天空,东半个月球发亮。)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内容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交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要分析地球运动

8、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二者共同形成的。本部分内容要重点地分析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教学建议1、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买一个小地球仪2、找一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及黄赤交角,并分别将北极点和南极点面对学生,让其观察自转和公转的时针方向,还要将观察到的现象画出图示(即侧视图和俯视图)。3、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完成“昼夜交替”部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昼夜的产生和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有何不同,昼晨线有哪些特点?4、“产生时差”部分内容,可进行专题学习,并做典型题加深理解。今年的文综选择题911题,

9、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掌握。这里易混淆的概念较多,一定要帮助学生搞清楚。5、“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可通过实验发现偏转规律,并对结论会应用于实践。实验:在地球仪上沿着一条经线滴一滴红墨水。地球仪静止不动时,会看到红墨水沿着经线流动;当转动地球仪时,发现红墨水流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规律是“南左北右”。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演示一生扮演太阳,手拿一支激光教鞭代表太阳光线,另一生拿一个较大的地球仪扮演地球。首先让“地球”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观察发现:太阳总是直射在赤道上。接着让“地球”斜着身子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则发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演示完成

10、后,接着让学生完成P16的活动内容。完成后,让学生辩论:“立竿是否见影?”7、对教材中“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要进行变通,并教学生判断二分二至的方法,记忆二分二至时间的方法:“二至”都是22,从春分夏至秋分,分别是21、22和23。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通过画板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规律: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南北回归线上只有一次直射的机会,而南北回归线至两极点地区无太阳直射现象。直射哪条纬线,则这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数值为90,此纬线向两侧递减。利用新学 案中“相关连接”补充正午太阳高度H90(所求地点到直射点的纬度差)9、昼夜长短的变化(先让学生了解

11、实际加强记忆,如“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天。)通过“三球仪”或自制教具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当然用投影胶片或多媒体演示更好。最简单的演示方法:在黑板上画出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地轴的地球侧视图,然后用教本盖住一半,教杆代表光线,与晨昏线始终保持垂直关系,教杆和书本的移动代表直射点和晨昏线的移动,可直观地得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本节内容,在课标中没有明确具体地提出来,但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确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具、实践材料、时间、空间和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亲手实践,学会生存的技能。教学建议:1、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必要的理

12、论知识,然后再到野外实践,真正掌握技能。2、可用“老马识途”的故事导入:齐桓公带兵打仗,凯旋时,大军在一个山谷里迷了路。相国官仲想出一个好主意,利用老马识途的本领带引大家走出山谷。时到今日,你若在野外迷了路,有哪些方法辨别方向呢?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内容标准: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3、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活动建议: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对本模块“标准”要求的把握标准1:本条标准的

13、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标准2: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上。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节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概念。标准3: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

14、貌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的分布和变化。第二,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形高低不同。第三,主要通过外力作用说明地形形态的再变化。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时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并学会分析常见地形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教学建议:一、岩石圈的结构利用教材P26图,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将地图册P12和新学案 “活动案例” 中的图表结合起来学习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地球内部三大圈层构造特点可形象比作“鸡蛋”的三个圈层结构,以帮助学生理解。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岩石标本或做成动画课件演示,学习效

15、果会更好。一定要让学生亲手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给学生一些形象的解释,如玄武岩类似烧过烟煤的煤渣,有许多气孔,且密度小,扔进水中不沉底。(可让学生探究存在气孔的原因)把沉积岩比作生日蛋糕,一层层的,且老的在下,新的在上。把变质岩的形成可用砖的烧制原理来类比。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外力表现及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在初中时学生已接触过,可将本部分内容问题化,让学生读教材图文,达到温故知新。对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可用地图册P13“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或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2、内力作用的“足迹”可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探究,也可以用书本代表岩层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形态,并分析其对地貌的影响。可补充在野外用岩层新老关系法如何判断背斜或向斜。可补充地垒、地堑(地图册中有图示)。列举实例让学生探究其形成的内、外力因素,如断块山:庐山、泰山、华山等。对于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意义,一定要让学生探究其原理(如:石油天然气为什么多储存于背斜构造?)。 3、外力作用的表现可通过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野外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