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教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395155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教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教案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2.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初读课文1.谈话引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海水涨潮吗?(出示海水涨潮的课件;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的景象。)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河流。2.师: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怎么样?请你介绍或者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那么;作者眼里的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预习;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

2、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特点的词语。(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天下奇观)3.(课件出示“观”)设疑:什么是“天下奇观”?“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快去读读课文吧。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目的在于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壮观;产生积极阅读的兴趣。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的内容。(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

3、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纠正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盐官镇屹立昂首东望顿时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震耳欲聋霎时余波教师强调:“震、霎”为翘舌音。4.小组交流理解词语;重点理解以下词语。(1)课件出示云雾中的山;帮助理解“若隐若现”。(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2)链接播放人声鼎沸、嘈杂的音频;体会人声鼎沸。(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学生观察图片时;重点引导说出水面与天边相接的画面内容。 (3)出示水天相接的图片;直观理解“水天相接”。(水天相接:

4、形容烟波浩渺;广阔的水面看不到彼端。经常用来形容大海或者壮阔的水域。) (4)出示江水浩浩荡荡流淌的图片。(浩浩荡荡:水势浩大。)5.写字指导。(1)指名认读课后生字。(2)指导难写、易错的字;重点强调:“犹”右边不要写成“龙”。(3)教师相机示范;重点示范“滚”“逐”的书写。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书写指导中;重点突破难写、易错的字。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2.交流读文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按照课文顺序;抓住关键

5、语句进行概括。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色和人们的表现。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大潮离去时的景象。4.分组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读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教会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设疑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板书课题)我们虽然没有亲自欣赏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但是通过阅读和展开想象;我们一定能感受到

6、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2.(课件出示问题)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汇报:作者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教师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握文章脉络。二、精读课文;品文赏潮(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景象的句子。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喜欢“潮来前”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来时”景象的分为一组;喜欢“潮头过后”景象的分为一组。)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3.各小组按“潮来前、

7、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汇报。4.学习潮来前;学生汇报;相机品析重点句。(1)课件出示重点句: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2)找一找描写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的词句。(引导学生抓住“薄雾、笼罩、宽阔、若隐若现”等词语;体会江面宽阔;薄雾笼罩的特点。)(板书:江面宽阔薄雾笼罩)(3)体会潮来前人们的心情。(4)出示课件;展示江面开阔;薄雾笼罩的图片。(5)指导朗读;语气富有轻重变化;读出江面宽阔、薄雾中若隐若

8、现的缥缈之感。(6)教师小结:潮来前;作者通过对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5.学习潮来时;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特点。(1)师: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它的突出“变化”;它有哪些突出变化呢?(2)变化一:潮声越来越大。引导学生抓住“隆隆的响声”“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体会潮声的特点。出示句子;分层次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的语气轻重、语速快慢上要有变化。出示重点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声音如同

9、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3)变化二:潮头越来越高。引导学生抓住“一条白线”“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体会潮头越来越高。(板书:万马齐奔山崩地裂)学生找出关键词语时;要引导学生说出由这个词语想象到的画面。课件出示表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几幅图片。(4)变化三:观察顺序。结合描写“潮声”“潮头”的词语;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5)观看钱塘江的视频资料。(教师随机板书:万马齐奔山崩地裂气势雄伟)(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来时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

10、读;最后齐读。(7)(课件出示优美的轻音乐)指导学生背诵。根据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景象练习背自己喜欢的句子。6.学习潮头过后;了解大潮的余威。(1)出示重点语句;抓住重点词语品析。课件出示重点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从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从“霎时”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从“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中进一步理解钱塘江大潮之奇。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3)课件出示潮退后的图片;请学生

11、欣赏。(适时板书:余波汹涌。)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圈点词句、自我评价;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留下思索的痕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习作水平。三、创设情境;深化主题1.学完课文;同学们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课件出示:课文回顾)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2.请同学们一边观看播放的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一边编导游词;可以加上自己搜集的材料;经过整理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同桌之间交流。3.请几名同学说说导游词。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钱塘江边;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

12、我们叹为观止;不愧为“天下奇观”!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和视频以及自己搜集的一些资料来编写导游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整理、写作能力。四、拓展延伸1.拓展有关钱塘潮的著名诗句。课件出示: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廓忆钱塘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明)王在晋望江台2.小结: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背熟第3、4自然段;并且继续搜集一些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著名诗句背诵下来。设计意图:课后对学生提出背诵要求;让学生拓宽学习语文的视野;提

13、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整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读”为主线;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个场景便汇报学习哪个场景的收获;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教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写结合。多处动笔;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整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基本上都完成了;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3.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词句;深入体会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的训练还是不够;有些学生还不能够通过读文;感受“奇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