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开题报告学士学位论文.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376504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开题报告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开题报告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开题报告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开题报告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开题报告学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开题报告学士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开题报告学士学位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届学生毕业论文材料(一)毕 业 论 文 任 务 书课题名称论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姓 名魏 琪学 号121510201学 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 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曾小霞 讲师2016年 03月 08日一、设计(论文)的教学目的 通过毕业论文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查阅本课题研究动态和最新学术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论文的选题;在研究中使学生学会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学术论文的基本流程和基本范式,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二、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1.从文本内容出发分析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陆机诗文中功名意识产生的原因。

2、 3.结合陆机的生平经历,总结其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对其自身与西晋文学 的影响。三、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1.选题要适当,要新颖; 2.语言表达要清晰,条理分明; 3.材料数据真实可靠,组织材料有逻辑性; 4.研究方法合理,具有可行性; 5.研究结论要中肯,要有说服力;6. 论文格式要规范,符合学校的统一要求。四、进度安排论 文(设 计)各 阶 段 内 容起止日期1收集资料2016年1月2月2整理资料;开题2016年2月3月3开题报告答辩 2016年3月8日4论文一稿2016年3月4月5论文二稿2016年4月5月6论文定稿及答辩 2016年5月底五、主要参考文献1陆机. 陆机集M.北京: 中华书局

3、,1982. 2王永顺. 陆机陆云文集M.上海: 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0. 3唐房玄龄,等.晋书.陆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4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2.5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Z.北京:中华书局,1963.6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7梅运生.士族、古文经学与中古诗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9徐震.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1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Z

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2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2016届学生毕业论文材料(二)学 生 毕 业 论 文开 题 报 告 书课题名称论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姓 名魏 琪学 号121510201学 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 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曾小霞讲师 2016年 03月08日设计(论文)题目论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课题的根据: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对陆机诗文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陆机的诗文创作不仅是对建安文学诗风特点的继承,同时也代表了西晋文学的发展走向,促进了五言诗的发展,带动南朝诗歌绮靡的风尚,加快了诗歌文人化的脚步,直至唐朝的律诗也受到陆机诗歌理论的

5、影响。 陆机诗文中功名意识的形成是魏晋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之一,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也标志着中国诗史上功名意识的成熟。 二、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功名意识一直以来是中国大多数文人追求的主流思想,陆机处于魏晋这一特殊时期,其功名意识彰显尤为突出。通过对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对陆机生平经历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对西晋这一时期的历史以及文学、政治集团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功名意识同时影响着西晋文学的发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引导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陆机是我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后人对陆机的评价可以初盛唐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六朝时期一直到初唐时代,陆机受到了崇高的礼遇。盛

6、唐以下,虽然也有对陆机给予高度评价者,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就每况愈下了。清人陈祚明、沈德潜等对陆机多有批评,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都将陆机看作一个六朝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认为他的诗歌一味模拟前人,敷衍成篇,繁缛华丽,对后世诗风产生了不良影响。目前学界对陆机的研究大致如下(一)国内研究1.陆机生平研究 对陆机生平研究的有张恺的陆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刘志伟的陆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刘艳春的陆机与吴地文化(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陈家红的六朝吴郡陆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刘运好的陆机籍贯与行迹考论

7、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他们主要是对陆机生平及家族进行研究,对陆机的作品及思想涉及的不多。 2.陆机作品研究 陆机作品研究的有陈姝娅的陆机集与陆机文学文献研究(郑州大学博士论文,2015),马若环的陆机“诗缘情”说新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朱冬愉的陆机文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陈雪莲的从文赋与陆机拟作看汉晋文学审美的演变(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马兆华的陆机文赋与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这些论文主要是对陆机的作品特别是其文赋进行研究,从中总结拓展。 3.陆机思想研究 对陆机思想研究的有赵锋、刘运海的传统与超越

8、陆机思想论学术界(2014年第三期),孙明君的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期,岳磊的陆机文学思想研究(海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王文鸿的曹植、陆机生命意识比较探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4),曹道衡的陆机的思想及其诗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1期,上述论文较系统的对陆机思想中的士族意识和生命意识进行了研究。 (二)国外研究 日本文学博士,日本广岛大学中国文学研究院教授、中国学专家,佐藤利行在其西晋文学研究中主要是从西晋时代的文学集团与陆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陆机的生平研究主要从入洛以前和入洛以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入洛后的陆机对西

9、晋文学集团的构成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西晋文学的发展,另其还对陆机的文赋进行了单独的研究。 四、我的见解 由上述研究现状可知,对于陆机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对其生平,作品,思想的研究,在思想研究方面主要是局限于文赋中所包含的思想研究,虽有少数人有所突破,比如对陆机诗文中的士族意识、家族意识与生命意识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都不能与陆机的生平有太多的联系,如果从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着手,则可以对陆机生平以及其作品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文人集团活动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我们的研究就会更加全面和完备。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1. 入洛以前的诗文2. 入洛之际的诗文

10、3. 入洛之后的诗文 二、陆机功名意识产生的原因1. 深受传统儒学思想影响与重振家族的愿望2. 不甘平庸、生性自傲的本性3. 文人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政治上的排斥 三、陆机诗文中的功名意识对其自身以及西晋文学的影响1.对自身的影响(1) 吴灭以前 (2)吴灭之后 2. 对西晋文学的影响(1)对西晋文学集团构成的影响(2)对西晋文学思想的影响 总结:出身在东吴四大家族之一的陆机,他之所以在短暂的一生中有三次北上仕途之路,究其原因: 其深受传统儒学的教育,身上有为家族建功立业的志向,也有先祖们建立功名的影响; 而陆机自身本来就对功名无比热衷,自身那一份不甘平庸、生性自傲的本性促使他不断求取功名;

11、此外,在北上求取功名的道路中,来自各个文人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政治上的排斥使得他急欲通过建立功名重振家族声望、成就自己的不朽功名!研究方法: 1.分类法。通过对每一大点知识进行分类达到论文思路的完整与条理的清晰。 2.对比研究法。通过不同时间段诗文内容的对比来达到理论的说服力。 3.文献搜集法。通过找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写法,在对比中更好的研究以达到完善论文的目的。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收集资料2016年1月2月 2整理资料;开题2016年23月 3开题报告答辩2016年3月8日 4论文一稿2016年3月4月 5论文二稿2016年4月5月 6论文定稿及答辩2016年5月底主要措施: 1

12、.先收集资料再整理资料,资料完备之后 2.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了解文本人物 3.与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加强论文的完善 4.总结主要参考资料:1陆机. 陆机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2王永顺. 陆机陆云文集M.上海: 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0. 3唐房玄龄,等.晋书.陆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4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2.5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Z.北京:中华书局,1963.6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7梅运生.士族、古文经学与中古诗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9徐震.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1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2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开 题 报 告 会 纪 要时间地点与会人员姓 名职务(职称)姓 名职务(职称)姓 名职务(职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