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式微》课 型新授课课 时第一课时授课.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0376421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 题《式微》课 型新授课课 时第一课时授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 题《式微》课 型新授课课 时第一课时授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 题《式微》课 型新授课课 时第一课时授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 题《式微》课 型新授课课 时第一课时授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 题《式微》课 型新授课课 时第一课时授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 题《式微》课 型新授课课 时第一课时授课.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式微课 型新授课课 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2019年4月25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经。二、过程与方法品读诗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 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经。【难点】品读诗经,体会作者感情。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法、引导法、品味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工具教案、音视频、课件教学内容鉴于时长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本堂课的讲解以课文的诵读、品读、理解为重点。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漓。教学过

2、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导入新课播放音视频式微来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式微,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新课教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1.走进作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式微选自诗经的十五国风中的邶风,是邶地的民歌。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2.反复诵读诗歌。二、整体感知1、疏通词句,把握内容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天黑了

3、,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1) 胡:何,为什么。(2) 微:如果不是。(3) 君:君主。(4)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5)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躬,身体。三、 品读诗经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换字, 押韵和谐。体现了

4、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 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整合, 参差错落, 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四、艺术特色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课堂练习学生朗读并翻译诗歌。课堂小结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

5、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布置作业背诵诗歌。板书设计: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成功之处:诗歌教学就应该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不足之处: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