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教案(8篇).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036459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教案(8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数学课教案(8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数学课教案(8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数学课教案(8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数学课教案(8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课教案(8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教案(8篇).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数学课教案(8篇)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了关于方程的哪些学问?(结合学生的答复板书) 预设 生1:方程的意义。 生2: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生3:解方程的方法。 生4:用方程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2提醒课题。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复习有关方程的学问。(板书课题:方程) 回忆与整理 1方程。 (1)什么是方程?它与算术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算术式是一个式子,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2)什么是方程的解? 使

2、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3)什么是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4)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等式的性质。 加减法和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互逆关系。 (5)课件出示教材80页“回忆与沟通”3题。 组织学生分组争论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哪些地方需要留意。 指名到黑板前进展板演。 全班沟通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解的。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学生小组沟通并集体汇报,然后教师明确: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方程; 检验并写出答语。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及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

3、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你知道哪些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预设 生1:依据关键性词语找等量关系。 生2:依据常见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3:依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 生4:依据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3)课件出示教材80页“回忆与沟通”4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各题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自主解决问题。 数学课教案 篇二 第六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第84页及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体会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千米、1公顷的面积概念。 2、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之间、平方千米

4、与公顷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进展简洁的换算。 3、经受观看、想象、发觉、沟通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入对公顷、平方千米的熟悉,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索。 教学重点: 建立平方千米、公顷的概念。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展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三、自学反应,教师点拨 1、通常我们在测

5、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究竟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着学生到操场进展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4、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假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平

6、方千米100公顷 四、稳固练习 练习二十:1、2题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1平方千米100公顷 数学课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7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看、画图、争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觉圆的根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学问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存熟悉图形的阅历,增加空间观念,进展数学思索。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 重点难点: 初步熟悉圆,感受平

7、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嬉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爱做嬉戏吗?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许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好玩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熟悉。 二、教学例l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沟通时,留意以下几点:第一,假如学生说的圆形物体

8、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其次,课前要预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图片,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准时呈现出来;第三,假如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拟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沟通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假如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详细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索: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沟通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

9、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5介绍圆规:刚刚,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圆,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通常我们会借助一个特地工具来画圆,这个工具就是圆规。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上装着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随便叉开。 6提出要求:你能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吗? 进一步要求: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一般分为哪几个步骤?需要留意些什么? 7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画圆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适时板书: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引导反思:你认为画圆时应留意些什么? 依据学生的答复,小结:有针尖的一只脚要固定在一点;旋转圆规时两脚间的距离必需保持不变。 8组织练习:请大家把圆

10、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统一确定为4厘米,按上述步骤再画一个圆,在小组里比一比,谁画得好。 9介绍圆心、半径和直径。 结合介绍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标出相应的字母,提示学生留意每个字母的写法。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画圆的过程,说说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并在自己所画的圆中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2)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打算的? 学生答复后,教师总结:画圆时圆的大小是由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打算的。 (3)指名在黑板上的圆中表示出两脚的距离。 教师总结并板书: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用字母r表示。 (4)教师画出直径,说说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复后,教师

11、总结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用字母d表示。 10探究圆的特征。 (1)出例如2的问题。 (2)学生在小组里操作、争论,形成结论。教师巡察。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很多条,直径有很多条。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很多条对称轴。 (4)说说你是怎么得出每一条结论的,指名验证。 三、稳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l)出示三个图形。 (2)指名说说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3)评议:为什么其他的线段不是半径或直径? 2完成“练练第2题

12、。 (1)学生独立画圆,并标出各局部的名称。 (2)指名说说画圆的过程。 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填表。 (2)指名说说思索过程。 4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操作后,在小组里沟通。 (2)集体汇报沟通。 5作业:练习十三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圆的熟悉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很多条,直径有很多条。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很多条对称轴。 数学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看、比拟、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力量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展“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把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把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教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局部,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立刻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由于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