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 毛勇.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35390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评价 毛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评价 毛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评价 毛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师评价 毛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师评价 毛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评价 毛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评价 毛勇.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管理浅谈实践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相关原则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中学毛 勇【摘要】教师评价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如何将教师评价工作的实用性、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一直是所有教育管理者在不断探究与实践的重大研究内容。传统教师评价已不适于现阶段的教改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用发展性评价替代以往的管理性评价来开展教师评价工作。在实践探索发展性评价工作中,如能遵循目的性、主体性、参与性、多元化、多样性等原则,则可有效助推教师们在专业上不断发展。【关键词】发展性评价 原则 专业发展教师评价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评价的目的无一例外是要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

2、和谐高效发展。如何将教师评价工作的实用性、有效性充分发挥出来一直是所有教育管理者在不断探究与努力实践的重大研究内容。传统教师评价多为静态的终结性评价,一般以教师所教学科的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为评价依据,评价的目的为追求便于学校的管理与对老师工作的规范性控制。评价工作成为了教师们戏称的“生死桥”(评价的结果是对教师进行奖罚的依据)。这种以考定评,以结果代替过程,由上级运用“权”与“威”,统一的,格式化的所谓规范性的评价制度既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反过来又强化与巩固了教学中的“应试”行为,虽有助于发挥评价对教师工作的管理与规范职能,但却有着明显的不足与缺陷:实施评价的主体居高临下,极易以挑剔的眼光

3、对待被评价者,导致教师抵触或厌恶评价,使学校领导与教师间产生矛盾和隔阂,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评价结果触及评优、晋级等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教师的过于关切会引发同事间的不正常竞争,不利于教师间的团结合作,发挥不了教师的集体智能优势;评价的关注点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教师对社会发展变化敏感性降低,缺乏培养社会人的热情;在以奖罚为手段的评价中,教师为得奖或免罚,又使教师们变得急功近利,产生了求“利”弃“义”的逐利思想,影响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与专业发展的激情。正因如此,新课程改革把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含课程、学生、教师三大块),要求对教师的评价工作由管理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

4、。我们解读认为,发展性评价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评价方式,而是一系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素质提高的动态评价方式的综合。笔者认为,在实践发展性评价时,应强调且强化评价目的的发展性、主体性、参与性、差异性、多元化、多样化等基本原则,达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会较传统的评价更有实效。一、评价目的的发展性原则事实上,教师的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是独创性的工作,他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阶段性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每位教师都有在工作中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可能性,而评价则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应是给他们排队分等级,而是要为他们提供有关教育教学

5、的反馈与资讯信息,帮助他们反思和总结工作中的优势与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与不足的根源,探索克服不足,保持优势的措施和途径,从而不断地改进其教学与管理艺术,提高其专业发展的水平,这正是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指向。由此可见,发展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它不仅关注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而且能确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帮助教师制定个人未来专业发展的目标,在一定层面上指明其专业发展的方向。我校在“学案引导五环节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教改工作开展以来,本着引导、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以制度保证了教师的工作反思的落实(含当堂反思,周、月、期反思),同时在每天的早评会上对教

6、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探讨式评价(含自评、互评、教研组与联点行政点评)。实践证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在这种探讨式的评价中得到了肯定、扶正与帮助,专业成长迅速。二、评价教师的主体性、参与性原则在实践发展性教师评价时,必须强调教师在评价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与要求教师本人参与对自己个人的工作评价,强调评与被评之间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将教师的自评、反思、解释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大致做法是:评价开始前,评价者要求与被评者进行沟通、协商,根据教师本人的具体情况,形成个体化的评价标的,计划和方法等。在收集评价资料时,给教师提供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教师自主提交评价资料

7、。在充分评析资料时,更要做好与被评者间的交流与沟通,注重引导教师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反思与总结的能力,与其一起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案与措施。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收集到准确全面的评价信息,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更有利于被评者自我发现问题并主动改进与提高,还有利于消除评与被评双方间的对立情绪,使被评教师能自觉理解和乐于接受评价结果,最大程度上助推教师个体在专业上的发展。三、评价的个体差异性原则多元智能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表明,人的智能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性格与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致使人在后天的学习和工作中呈现出差异是正常的。发展性评价主张在评价教师时应当尊重这些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确立适合该

8、个体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因而,建议在对教师的工作实施评价时,不能事先确定一个格式化的统一标准,更不能拿所有教师的工作来与标准对照评优劣,分等级,而是力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才”施“评”。智能不同,评价的标准、亮点,方法就不同,同种智能有差异,评价的标准也会随之而变,即使是同一个教师个体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操作,在纵向的动态发展评价中帮助他(她)发现进步与成长的轨迹。评价中,明确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改进建议和进修学习需求等,能有效调动教师工作与发展专业的积极性,助其巩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充分挖掘其潜能,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其创新意识。

9、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针对传统教师评价主体单一而导致教师在评价活动中丧失参与权、发言权与解释权,使得评价较少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心理需求的弊病,我认为,在运用发展性评价理论指导教师评价时,必须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中既有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也有被评者本人,此外,还有被评教师的同事,学生以及家长等人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及家长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与时段提供教师专业实践与发展的信息。教师本人参与评价更能为此提供动态性的资料,且因自己就是评价主体,此时,多数教师应能理性客观对待评价,态度端正,心态平和,基本上能从评价中获得专业发展方面的帮助。在制度与

10、范围上为多元主体参评创设积极的氛围,保证参评主体的权利,能有效地突破主体单一的时空限制,在极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类似于片面的,甚至是武断的,不合实情的终结性评价结果的产生。评价中坚决杜绝“一言堂”后,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动态性会更明显,发展性更突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极少不会水到渠成。五、信息反馈渠道多样化原则传统教师评价的信息反馈是单向垂直式的,教师作为评价的客体,只能被动从上接受信息。不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使得信息反馈不全与失真,甚至委屈者都有,徒增教师不必要的烦恼,影响了教师正常的教学,阻碍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和谐发展。确立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多人参评,多方收集信息资料,教师本人参与评价之中,所有的信息都能在评价现场或纸质材料中进行多向的交流和反馈。同时因为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而且充分考虑到了的差异性。教师从心理上对评价结果的认同感大大提高,评价对教师的发展性作用的心理基础就夯实了。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评价有制却无统一标尺,在实施发展性评价进行教师评价时,我们只要本着真心帮助教师发展的目的,把握住评价的基本原则,因人、事、时的不同调整评价的标准、亮点与方法,教师评价就能成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