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035340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假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暑假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暑假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暑假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读书笔记.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清玄散文水晶石与白莲花摘录疑似水晶的石头使人想起白莲花,白莲花是穿过了污泥染着的试探,把至美、至香、至纯净的花朵,高高标起到水面,水晶石是滚过了高高的山顶、深深的海底,把至圆至白至坚固的质地,轻轻地滑到了海滨。天地间可敬可赞的事物不少,水晶石与白莲花都是,人世间可仰望的人也不少,居住在花莲的证严法师就是。证严法师的话:“这世间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无可奈何的时候,所以不必太理直气壮,要理直气和。做大事的人有时不免要求人,但更要有自己的尊严。”林清玄散文好的孩子教不坏摘录关于教育我的看法很简单,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好的小孩教不坏”,第二句是“坏的小孩教不好。”这两句话并不是反对教育的功能,而是

2、说透过教育所能做的事物实在非常有限,这个观点是从佛法的观点出发的,因为从因果律上看每一个孩子投生到这世界就像是一粒种子,种子虽小,却一切都具足了。我主张“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第二个原因,是认为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在的渴望,而不在于填塞什么内容。一个小孩如果内在的渴望被唤起,真正想为这渴望去努力,他就不容易变坏了。这渴望,就是我们幼年时代常常写作文的“我的志愿”,那志愿如果不是口号,而是了解自我本质后的确立,渴望就产生了。反之,一个孩子的内在渴望没有被唤醒,他可能造成两个极端,一是庸庸碌碌终其一生,一是充满反社会的倾向。这就象我们不管土质,把洋芋、番薯、稻子、西瓜、松树全部种在一

3、片地上,有的就不会结果,有的就会破坏水土,其实,教育的原理由大自然的培育与生态间就可以看到相同的道理。“好的小孩子教不坏,坏的小孩子教不好”的第三个原因,是身教育重于言教,我们要孩子有好的本质,必须自己先有好的本质,这样孩子们就不至因环境的关系走上岔路。我把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说法,用现代一点的语言就是“典型的确立”,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如果有好的典型或偶像,那么纵使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他依然有成就动机,成功的可能就大得多。我自己的环境就没有提供成为作家的资源,由于小时候的偶像都是诗人作家,也就自然地走向作家之路。我们大致上都可以同意,关于教育,人格比学问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一个孩子们若有健全

4、的人格,而且有生活的智慧,不仅他自己的会过得平安快乐、也会成为社会的正面因素。如果我们教了许多学问、有知识的人,人格不健全,生活贫血,那么多是整个教育、整个社会的悲哀。“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结论是,如果钻石被磨出来了,不管怎么包装,都是依然耀眼的。守望的距离周国平偶然地读到了周国平先生守望的距离一书,一度这本书成了我的最爱,放在枕边,反复品读。国平先生是研究哲学的,对事物的本质对人的心理有很深刻很理性的分析,最难得的是,他把哲学的思维用浪漫而深情的笔触表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给心灵以独特的抚慰。我觉得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 此书分为十四辑,包括:存在之谜;未知死焉知生;徘徊在人

5、生的空地上;绚烂归于平淡;智者的心灵,等等,共收录短文九十五篇,我不在此一一列举。作者的思考涉及了生死,爱情,宗教,家庭,男人,女人,等等,他用娓娓道来的从容把人生的哲理讲的格外透彻,而读者豁然的感觉就在阅读这些智慧中产生。例如:在存在之谜一辑中的一篇短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作者写到:“世事无常使得古来很多圣贤主张退隐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我厌恶这种哲学。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醉如痴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

6、犯它。” 作者接着阐述了对人的心灵的认知,他写道:“心灵是一本奇特的帐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败归者也有一份。” 书中这些富于哲理而又渗透心灵的论述比比皆是,例如:在空地一文的开头,作者首先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那空白深处。接着他说:“人生难免无聊,无聊是意义的空白,然而,如果没有这空白,我们又怎么会记起我们对

7、意义的渴望呢,当情人不在场的时候,对情人的思念便布满了爱情的空间。” 接下来作者写道: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这短暂的生命也是过于拥挤了。我们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里和喧闹的市场上,太热心于做事和交际。突然,这里有了一块空地,我们无事可做,无人作伴,只好在这空地上徘徊。我们看见脚下有青草破土而出,感觉到心中有一种情绪也像青草一样滋生。在屋顶覆盖和行人密集的地方,是不会有青草生长的。这岂不证明,当我们怅然徘徊的时候,我们是领受了更为充足的阳光和空气? 作者的结论是:所以,人生也难得无聊。 读着读着,内心有一扇窗悄然打开,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我懂了要把所有的痛苦和欢

8、乐都放在自己的精神园地里宝贵着,我懂了原来人生的成败,在心灵的帐簿上,都是一笔进帐,和别人相比,我并不缺少什么,我同样拥有富足的心灵财富。 被这些论述深深打动。我尝试着品味人生,品味苦乐,品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不再迷恋于拥挤的人生,也不再认为只有那样的生活才有价值。我愿意在人生的空地上享受青草绿树蓝天,我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获得了升华。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不喜欢离别

9、,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龙应台已经年过半百,她的阅历要多过我很多。作为一个母亲,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位母亲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在我年少离家求学的时候,她是否也期待我远去的背影能回

10、头看她;她是否会在我坐的汽车启动的时候追过来,和我能多呆一会。但是我却和龙应台的儿子一样,弃母亲的感受不顾,做着一切我该做的并且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次去机场送我母亲,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长队去安检。我就这么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顺利,身上的化妆水不要因此被拦截。等她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都OK了,我走了。原来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 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们,我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