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相交线》教学设计[4].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343886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 相交线》教学设计[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0.1 相交线》教学设计[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0.1 相交线》教学设计[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0.1 相交线》教学设计[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0.1 相交线》教学设计[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1 相交线》教学设计[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 相交线》教学设计[4].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01 相交线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1使用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十章第一节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异面在高中阶段学习,而相交和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由于两条直线相交的相互位置与它们形成的角有直接关系,所以本节课实际上是研究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的关系,即重点研究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了解了它们的性质,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垂线、平行线、三角形、

2、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的学习,以及与几何图形有关的推理、计算等问题都有联系,所以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设置新课标提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发展空间观念中提出: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相交线这节课恰好是构成复杂图形的一个基本图形,是一个起始点,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要让学生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同时要抓住契机,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渗透,并利用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分析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邻补角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会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2通过“复习角的构成和互为补角的定义,学习邻补角”和“对比邻补角学习对顶角”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几何学习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3通过探究对顶角性质,向学生渗透“观察、猜想、操作验证、说理”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的方法这一道理三、学情分析1知识的储备: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

4、互余、互补的角,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等知识,能将生活中的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会画简单图形,初步掌握结合图形思考问题,只会极为简单的说理,而且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来进行说理的意识较为淡薄2能力的储备:学生初步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对于几何知识的准确表达还存在着困难,尤其是由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还不能做到准确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迁移能力,但在图形的性质学习过程中,不会注重图形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习状态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外学生对获得正确的几何结论的经验和方法还很缺乏3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大都积极、热情,喜欢数学活动和探究,但注意力

5、有时不能集中;七年级学生大都热衷于口头表达,但有条理的书写表达较为困难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对两个过程的理解,即对比邻补角学习的经验,学习对顶角的过程,对顶角性质探索的过程 为突破难点,做好关键三点:第一,利用知识基础,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先明确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构成和复习“互为补角”的定义,来学习邻补角,知道邻补角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关系第二,运用对比即对比邻补角的学习经验,来探究对顶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且知道对顶角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关系,也从探究过程中理解了对顶角的概念,掌握了对顶角的性质第三,自主探究,及时鼓励即在对对顶角性质探索的过程中,设计

6、活动让学生经历实物演示、数学猜想、操作验证和说理证明的过程,让其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获得新知、感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去说、去写,对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达给与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逐步探究的信心第四,利用教育技术资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使用教育技术资源,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更直观的学习,更便捷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使用教育技术资源,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1、展示章头图,介绍中国馆: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中国国家馆采用大红外观、斗拱造型,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

7、气质2、 这副图片中“东方之冠”可看作为平面图形,它的线条感极强,气势宏伟如果把这些线条看作为“直线”,那么其中任意两条直线,它们要么(相交),要么(平行) 我们周围见到的许多图形中,纵横交错的直线条都给我们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的形象我们今天学习第10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首先学习第一节“相交线”(板书课题:101相交线)【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章头图“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图片,将其看作为“平面图形”,图中出现“平行线”和“相交线”,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几何图形是由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来的,另外,通过介绍“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渗透爱国和民族自豪感的情感教育(二)

8、再设情境 明确内容活动一:1、发现“相交线”,并画出“相交线”:找出图片中看作为“相交线”实物或图形,并画出“相交线”2、观察: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演示剪刀剪纸的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在剪刀的“张”与“合”之间,纸片被剪开,剪刀的“张”与“合”反映的是什么量的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剪刀的“张”与“合”反映的是两片刀刃之间的角或两个把手之间的角的变化教师说明:如果把剪刀的刀刃的边沿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刚才交流内容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两幅图片,让学生发现“相交线”,并画出“相交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

9、从“物”到“图”的抽象过程通过教师演示“剪刀剪纸”,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相交线”中的两条直线的相对位置与其形成的角的度数有关,所以学习“相交线”,其实是学习相交线所形成的角,从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得后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学生经历“发现”、“画图”、“观察”和“思考”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三)结合旧知 探究新知活动二:1、 请同学们先来画两条相交直线,如图,如何描述该图形?(板书:直线AB、CD交于O点)2、 图中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请分别说出它们的顶点和边?(4个角,分别记为1、2、3和4,它们的顶是O点,边略)3、在上学期学习角有关知识时,提到“满

10、足一定数量关系的两个角”的情形,即“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什么叫“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图中有互补的角吗?有哪几对?4、以1与2为例说明,1与2为什么互补?(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教师说明:像图中的射线OC、OD叫做互为反向延长线5、 共同归纳:有公共顶点;有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板书)两直线相交时,满足上述两个特征的角叫做邻补角(邻:相邻,一墙之隔为邻;补:互补)图中邻补角有4对:1与2;2与3;3与4;1与46、邻补角数量特征和位置特征,先有谁再决定谁?【设计意图】先明确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构成和复习“互为补角”的定义,再找出相交线中的“互补的角”,接着自主探究

11、此处“互补的角”由两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特征有关,从而了解到什么是“邻补角”,并认识到邻补角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关系如此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有效学习“邻补角”,并为后面通过对比来学习“对顶角”作铺垫(四)运用对比 自主探究活动三:1、刚才已经研究过的邻补角,还有一类角,1 与3,2 与4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由前面研究邻补角的经验,我们知道,邻补角特殊的位置关系决定了他们的数量关系,因此我们先来研究他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以1 与3为例)请类比邻补角的位置关系,说一说1 与3的位置关系,即1与3的顶点和边有怎样的关系?2、 共同归纳:有公共顶点;且角的两边分

12、别互为反向延长线(板书)两直线相交时,满足上述两个特征的角叫做对顶角说明:2与4也是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4对邻补角3、 巩固练习下列各图中的1与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4)21(6)21 如图示,直线AB、CD交于O点,填空:AOC的对顶角是 ;COB的对顶角是 过O点再任意画一条直线EF,请一位同学说出图中的一个角,另一个同学说出它的对顶角 4、现在来研究对顶角的数量关系,引导探究:演示剪刀的张合过程,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及前者的对顶角)便相应变小;张开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则它的对顶角也相应变大猜一猜:对顶角度数自始至终

13、有怎样数量关系?请选择适当方法,说明“猜想”的正确性(以1 与3为例)(要求: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学生选择测量、对折、取特殊值和说理等方法,都给与肯定,因为它们都是获得几何结论的重要方法但是也要让学生知道测量、对折等只能是一种体验过程,取特殊值法不具备一般性,真正要说明一个几何结论的正确性,往往要通过说理才行同时通过活动渗透获得正确的数学结论通常经历的过程:观察、猜想、操作体验和说理)你能证明另外一对对顶角2与4相等吗?如果改变1的大小,1=3,2=4还成立吗? 利用几何画板演示:两直线相交,改变一个角的度数,其对顶角度数也改变,但对顶角总是相等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板书); 结合

14、图形给出该性质的符号语言:因为1 、3是对顶角,所以1 =3【设计意图】对比“邻补角”的学习经验,学生先自主探究得到“对顶角”的位置特征,再探究“对顶角”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有联系,数学学习有方法,从而增长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是否为对顶角”的辨析练习和“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判断对顶角”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对顶角的理解两项练习均以“竞答”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通过探究对顶角性质,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归纳说理等过程,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几何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向学生渗透“观察、猜想、操作验证、说理”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的方法这一道理(五)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两个角是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一定互补 ( )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 )2如图6所示,直线AB、CD交于O点,如果AOC=40,求COB、BOD和AOD的度数【变题】如果AOC=,你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度数?它们分别是多少?(用含的代数式来表示)如果AOC=90,则BOD= 度,COB= 度,AOD= 度【变题】请添加一个合适的条件,使得AOC=90?【变题】如果AOC:BOC=1:2,求AOC的度数【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