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好四.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0335249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好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好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好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好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好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好四.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好四“给”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王家嘴小学 马自平联系电话 13895218909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处处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展示个性的空间。一、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主探索是学生

2、学习数学、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学习方式。自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数学,是对学生智慧与潜能的综合开发,是对人的发展力的提升。1、提供精当的学习材料,学生才有探索的空间。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必须精当地提供给学生可进行自主探索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能主动地对内容进行加工,以活动的开放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使探索成为可能,并行之有效。例如,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有这样的一道题已知被除数、商和余数,求除数。这是一道逆向思考题,难度较大

3、。怎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呢?如果直接出示:被除数商除数余数的法则去求解,学生会一知半解。这时我提供给学生一道类似题,253=74 316=51然后擦去各式中的除数,分别打上问号,25( ?)=74 31( ?)=5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一下子“顿悟”了。不仅如此,还能举一反三地已知除数、余数和商,求其被除数。例如:()8=55。由于提供精当的学习材料,在这一探索性活动中,学生学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2、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才有探索的空间。思由问题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问题是探索的动因,是探索的方向。学生的探索活动不

4、能没有问题作驱动,教师要善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所存疑,激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只要有了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索活动才是主动的,才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探索活动才能收到实效。例如:在教学“面积”时,学生在比较5分硬币与1分硬币面的大小、两个正方形面的大小,同伴手掌面的大小、课本练习本的大小后,教师设问:“我们刚才比较物体和图形的什么呢?”这一具有启发性、探索性、拓展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较大的认知空间,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带有层次性的问题中,学生探索的空间范围大了,探索的欲望强烈了,学生学习自主性高了。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的四年级小数除法(三)时,出示情景图后,我设

5、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探求的欲望中,“同学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解决这个问题也要用小数除法计算,同学们发现这两个除法算式和前面学过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已经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交流互相得到启发,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教师说:“请同学们计算37.10.53=?”师又提问:“为什么这道题你们计算时都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呢?而不是像上两道题那样同时扩大10倍呢?”

6、在第二层次的问题中,学生不但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做,才能有所感,也才能有所思,直至有所知。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操作正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如果教师能为他们经常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做做,这不仅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迎合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需求,也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出规律,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例如: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周长一课时,教师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7、空间和物质材料。通过描摸树叶的边,画出树叶的边线,摸桌面的边线、数学书的封面边线等操作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然后又让学生参与到“量一量”的实践活动,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量一片树叶的边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自己去实践、去操作。有的学生用绳子围出树叶的一周,然后再用直尺量绳子的长短;有的用直尺小心谨慎地围着树叶量一圈;有的用纸条绕着树叶的边线走一圈,然后在卷尺上测量纸条的长度;有的用皮尺沿着所画的边线直接测量。这些实验都很简单,但对学生却是了不起的发明。最后教师适当点拨,揭示出周长的概念,水到渠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从具体到抽

8、象,从实物到概念,从亲自感知到理性概括,使孩子们饱尝了人类认识世界所经历的疑惑、惊讶、诧异、激奋和掌握知识的自觉感,从而使学生知、情、意同步发展,将来更好地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这最终归功于教师课堂上适当地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学生才能在自主探索中进行操作活动,学生是整节课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三、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急于将知识形成的过程直接呈现给学生,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法、语言表达方法代替学生的思维方法、语言表达方法,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

9、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后,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已有了感性认识,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朦胧”时,都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时我适时地采用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和质疑,把发现的特点说出来,在更多学生的交流补充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填充”的更具体、更完整。通过讨论交流,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互合作交流为学习过程提供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0、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有特殊的意义。四、给学生展示个性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是这一思维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展示创新的平台,展示个性的空间,学生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开发和挖掘,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不断的点燃。教学中,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诱导,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思考,大胆质疑问难,启发他们合理想象,展示个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启他们思维的大门。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在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要求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有的学生采用折一折的方法,有的学生采用动

11、手搭一搭的方法,有的采用尺子量的方法,有的采用量角的方法等这些探索方法,展示了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展示个性的平台上,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用自己的眼光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个“雏形”,都应放手鼓励学生尽情展示。在个人展示平台上,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主动探究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二年级下册的实践活动数树叶,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数数活动,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多么的开阔,竟然有十几种方法。例举如下:75片150片150片75片75片75片75片 100片50片50片2550片25片100片50片50片100片25片50片50片100片75

12、片100片25片50片50片105片15片105片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三位数减法“300-97”时,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反馈各自的计算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争论着。我微笑着说:“你们能说说是怎么计算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竟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刚开始是“300-100+3,100-97+200,299-97+1”最后学生思维渐渐开阔,有297-97+3,100-100+200+3,197-97+100+3, 197-100+100+3+3, 297-100+3+3, 200-100+100+3, 298-97+2, 296-96+3等等,学生个个高兴异常,惊呼着,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面对意见不同的各方,教师不是简单地进行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在争辩中学会抓住问题的本质,自己去让思维“顿悟”,个性充分得到展现。学生在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熏陶,又体验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综上所述,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教要适应学”,即教师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主人铺设“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锻造出社会新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