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义务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船借箭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033369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义务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船借箭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教义务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船借箭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教义务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船借箭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教义务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船借箭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教义务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船借箭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义务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船借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义务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船借箭(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教义务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草船借箭教学要求: 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

2、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一;一;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的经

3、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rrr;一面受箭rar;另一面受箭rrr;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节)、四(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3.学习第一轮对话。 ()齐读,边读边根

4、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

5、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一;一;(2)讨论、交流。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

6、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一;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一;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7、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一;四段.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一;一;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一;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8、。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指名读第三节。 ()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

9、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一;一;(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句。 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

10、诸葛亮;一;一;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师:(指小黑板上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一;;一; 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一;一;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

11、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识天象 ()齐读小黑板上第、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

12、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一;;一;(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

13、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一;;一;(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排在两边的草把,更

14、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一;一;(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rarr;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齐读第四段。九、复习复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