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简答题汇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323621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简答题汇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学生理简答1. 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围都较小。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2. 什么是环境?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环境指细胞

2、外液。环境的稳态是指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意义: 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终产物。3. 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 3 个 Na+移出胞外,同时将2 个 k+移入胞。作用:将细胞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形成和维持膜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生理意义: 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高K 为胞质许多代反应所必需; 建立 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

3、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电位的负值增大。4. 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答:(1)单纯扩散: O2、 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 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 Na+、 K+、 Ca2+ 、Cl - 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如 Na+-K +泵、钙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如 Na+-Ca 2+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5. 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答:相同点:

4、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不同点: 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 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6. 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答:( 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 3)酶联型受体介

5、导的信号传导:它结合配体的结构域位于质膜的外表面,而面向胞质的结构域则具有酶活性,或者能与膜侧其它酶分子直接结合,调控后者的功能而完成信号传导。7. 局部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区别何在?.答: 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性扩布,影响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7. 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它在兴奋传导中的意义的什么?答:含义: 动作电位的幅度是“全或无”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而变化; 动作电位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幅度衰减。因在传导途径中动作电位是逐次产生的。

6、意义:由于“全或无” 现象存在, 神经纤维在传导信息时,信息的强弱不可能以动作电位的幅度表示。8. 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而神经干的复合电位幅度却因刺激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什么?答: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虽然其中每一条纤维的动作电位都是“全或无”的,但由于它们的兴奋性不同,因而阈刺激的强度也不同。当电刺激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能引起少数神经兴奋时,可记录较低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兴奋的纤维数增多,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变大;当刺激强度增加到可使全部神经纤维兴奋时,复合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再增加刺激强度时,复合动作电位的

7、幅度也不会再增加了。9. 什么是动作电位?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产生的原理?一般在论述动作电位时以哪一部分为代表?答: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大量Na+流形成的,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 Na 泵的作用。在论述动作电位时常以锋电位为代表。10 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具体过程及其特征?哪些因素可影响其传递?答: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是指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 肌膜

8、上的动作电位沿膜和 T 管膜传播,同时激活 L- 型钙通道; 激活的 L 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使肌质网钙释放通道开放; 肌质网中的Ca2+转运到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而收缩。影响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和收缩的总和。11. 试述细胞在兴奋和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周期的特点和基本原理?答:特点: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一系列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原理: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时期,所以锋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并且细胞产生锋电位的最高频率也受到绝对不应期的限制;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大约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则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12. 试述神经纤维传

9、导和突触传导的主要区别?答: 神经纤维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而突出传导是“电- 化学 - 电”的过程; 神经纤维传导是双向的,而突出传导是单向的; 神经纤维传导是相对不易疲劳的,而突出传导易疲劳,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 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而突触传导有时间延搁; 神经纤维传导是“全或无”的,而突出传导属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13. 简述慢反应自律细胞跨膜电位机制?答: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典型代表为窦房结细胞,其跨膜电位机理如下: 去极化过程: 0 期时相是由慢Ca2+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去极化过程。因此其0 期去极化幅度较小,时程较大,去极化速度缓慢; 复极化过程:无明显的1 期和 2 期, 0 期

10、去极化后直接进入3 期, 3 期是由于Ca2+ 流的逐渐减少和K+外流的逐渐增多引起的复极化过程;. 自动去极化过程:4 期自动去极化是由于K+外流的减少和Na+流与少量Ca2+流的增加所导致的。14. 心肌在一次兴奋中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答:(1)有效不应期:期间不产生新的动作电位。0 期到 3 期复极至 -55mV:绝对不应期,这时期膜的兴奋性完全丧失; 3 期电位从 -55mV 至 -60mV:局部反应期, 这时期肌膜受足够强度刺激可产生局部的去极化反应,但仍不产生动作电位;( 2)相对不应期: 3 期电位从 -60mV 至-80mV,这时期膜若受一个阈上刺激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膜的兴奋

11、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3)超常期: 3 期电位从 -80mV 至-90mV:这时期若受一个阈下刺激便能产生新动作电位,膜的兴奋性高于正常。15.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期的例子基础?答:(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 0 期,膜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 -90mV迅速上升到 +30mV,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Na +流( 2)复极化过程: 1 期(快速复极初期) :膜电位由 +30mV迅速下降到 0mV左右, 0 期和 1 期的膜电位变化速度都很快,形成锋电位。 K +外流2期(平台期):膜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 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K外流、 Ca2+流3期(快速

12、复极末期) :膜电位由 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 K +外流(3)静息期: 4 期,是指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Na+、 Ca2+ 外流、 K+流16. 根据心肌细胞电反应的快慢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哪两类?两者有何区别?答:可以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两类。区别: 快反应细胞0 期去极化是由快Na+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因此0 期去极化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去极化速度较快;慢反应细胞0 期去极化是由慢Ca2+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因此0 期去极化幅度较小,时程较长,去极化速率较慢。慢反应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的绝对值均小于快反应细胞。对于自律细胞来说,慢反应细胞的4 期自动去极化

13、速度快于快反应细胞。17. 什么是期前收缩?为什么出现代偿间歇?答: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由于期前收缩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因此,在紧接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兴奋传到心室时,常常正好落于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结果不能使心室应激兴奋与收缩,出现一次“脱失” 。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期,称为代偿间歇。18. 什么是正常、潜在、异位起搏点?答:(1)窦房结是引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2)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仅起兴奋传导作用,而不表现出它们

14、自身的自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 3)在某种异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也可以自动发生兴奋,而心房或心室则依从当时情况下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而跳动,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19. 试述正常心脏兴奋的传导途径、特点、及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答:传导途径: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是经过某些部位的心房肌构成的 “优势传导通路” 传导,即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蒲肯野纤维心室肌.传导特点: 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m/s ,“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快(1.01.2m/s) 房室交界传导性较低,0.02m/s 。因此,在这里产生延搁。 末梢蒲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4m/s,高于心室肌 (1m/s)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兴奋通过房室交界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可使心室的收缩必定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因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在时间上不会发生重叠,这对心室的充盈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