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二).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321129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二).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二)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二)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共三课时,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经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初步掌握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条件。第二课时通过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反思过程进一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条件,并在大量解决实际问题当中进一步发展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充分感受人人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一、 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七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的探索过程有所了解,作为本章节第二节课,紧紧抓住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切入课题来研究三角形的全等条件,对三角形全等的探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识容量、思维难度不是很大,本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为主线,从而促进了知识和思维的发展。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简单探索活动,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全等三角形判别条件的探索活动,具有了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及归纳演绎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 教学任务分析教科

3、书通过以问题的形式,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和反思的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索、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达到进一步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目的,能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意识,由此体验数学概念由具体现象抽象出来的过程,体验数学术语表达的精练、简洁。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1.借助具体情境和图案,经历观察,发现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ASA和AAS条件。(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由此带动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三)情感

4、、态度、价值观1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生的事情,并愿意解决提出的难题,在实践反思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学生积极参与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究过程,从中体味全作与成功的快乐,建立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三角形全等条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三、 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情境引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生活连接。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活动内容:讲述小明的故事。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要到商店去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该怎么办?带哪块去呢? 活动目的:设置有趣的生活都市情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有一个感性

5、认识。实际教学效果:明确活动要求,设置开放的课堂情境。学生亲身实践,汇报出不同的实践结果,促使学生学习主动化。从而引出本课的研究内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想出很多的方法,从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亲身经历了感受全等的过程,而且气氛热烈。事实上,同学们通过观察都能说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为下一环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打好基础。在同学们互相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再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

6、果。第二环节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内容:观察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并能够找到这样的图形,能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用作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完成课本做一做。活动目的:使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条件有了一个更清楚的理解-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懂得数学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实际教学效果: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作图。通过不同学生的画图结果,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当然可能有的学生会感到画图的困难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

7、的评价。这样我们便巩固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在讨论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友情的陶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三环节 巩固提高 活动内容:巩固练习1速度大比拼如图,O是AB的中点,A= B, 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2如图所示,AB=AC, CDA=BEA,你能说出CD与BE相等的理由吗?3实践探索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两块,他要到商店去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该怎么办?活动目的:使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条件有了一个更清楚的理解-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学生作体的过程中,学生还能体会到严谨的数学思想。实际教学效果:可以在适当的机会展示学生的才能

8、,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兴趣,这里设计了与本课刚开始就前后呼应的小明的故事,然学生们进行解答,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起到激励的作用。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提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已经学了哪些?2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何收获呢?实际教学效果:提问时遵循了学生的思维规律,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实验与思考,对全等特征进行验证,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第五环节 生活连接活动内容:解决小红提出的问题。活动目的: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理解更加深刻,激发学习兴趣,并为以后的学习打好

9、基础。实际教学效果: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全的情景,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的想、创作、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利用全等解决问题的实际例子。四、教学体会与反思:本节课采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究活动中,实践、探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集体的智慧,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实践中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特别要从身边生活中的例子入手,激发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从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探索欲,为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铺垫。教师只要创造机会,给学生以

10、充分的自由,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自然会有新的突破。本节课的另一特色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课件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一次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探索,使更多的同学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评价的作用,不论是探究活动、创作活动都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教师认识到;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装的生活和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兴味盎然,乐于探究。教师最精彩的表现应该是高明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而不是舞台的主人-演员。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