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理论指导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及类型.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320262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理论指导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及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病理学理论指导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及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病理学理论指导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及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病理学理论指导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及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理论指导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及类型.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病理学理论指导: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及类型(一)坏死的概念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二)坏死的病理变化和类型坏死的根本病变:细胞核的转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细胞质呈嗜酸性。1.坏死的病理变化(1)细胞核的转变:这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2)细胞质的转变:由于胞质发生凝固或溶解,HE染色呈深红色颗粒状,如肝细胞坏死消失的嗜酸性小体。(3)间质的转变:由于各种溶解酶的作用,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断裂或液化,与坏死的细胞融合成一片,呈红染的颗粒状无构造物质。2.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

2、织由于失水变于、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黄色比拟枯燥牢固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梗死)。肉眼形态:开头阶段,坏死组织消失明显肿胀,色泽灰暗,组织纹理模糊。以后坏死灶渐渐变硬,呈土黄色,坏死灶四周常消失一出血带,与安康组织分界清晰。光镜:可见坏死组织的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及胞质呈嗜酸性染色,但组织构造的轮廓依旧存在。(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液化性坏死主要发生在含蛋白少脂质多(如脑)或产生蛋白酶多(如胰腺)的组织。

3、凝固性坏死的组织发生细菌感染时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因其破坏释放出大量水解酶,溶解组织,也能引起液化性坏死。凝固性坏死的特别类型干酪样坏死:主要是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因含脂质成分较多,质地松软,状如奶酪。称干酪样坏死;如:肺干酪性结核。坏疽:组织坏死后,因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从而使坏死组织呈现黑褐色的特别形态转变。干性坏疽:由于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使坏死组织水分少,加之空气蒸发,使病变组织枯燥,细菌不易生殖,病变进展慢,多见于四肢末端,缘由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湿性坏疽:常发生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脏器(肠、子宫、肺)。因动脉闭塞而静脉回流受阻,坏死组织水分多,适合腐败菌生长,局部肿胀,呈污黑色。引起恶臭。气性坏疽:因深部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厌氧菌感染,细胞分解坏死组织并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组织内因含气泡呈蜂窝状,按之有捻发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