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031585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叶小兵10多年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成果丰硕,而最具实质意义的探索,就是针对中学历史学科能力问题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期,至今已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和10多部专著、教材。能力问题的研讨涉及到许多方面,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现已有了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对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思想教育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的探索,历史学业评价目标与模式中能力考查的建构等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然而,在对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方面,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核心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就是中学历

2、史学科能力的特性、层次和结构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学科能力的体系和标准,说浅白一些,就是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究竟是什么?为了探索本学科能力研究中的这一关键性的课题,很多的学者、教师进行了尝试,对此目前已有数十种之多的说法,以致有学者评述为“众说纷纭、各自为阵”1,“五花八门,各说一套”2。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是十分可喜的,说明研究的展开;但研究本身更需要争鸣、论证,需要不断深入进展,直至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笔者不想在此对历史学科能力评述,而只是想针对目前在这一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以期这方面的研究能够持续和深入下去。目前已提出来的历史学科能力的框架模式,应该说是各有所长。但也有一些

3、共同的问题,由于没有认真、深入地研究,使得各家之说长中见短,既造成理论上的困惑,又影响到实际中的运用。下面分而述之:一、概念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层次结构,不论提出哪一种模式或体系,都要涉及概念和划分的问题。一般地说,概念和划分起码要符合逻辑学上的基本要求,否则难以确立。就概念而言,要有明确性,这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概念的定义(即内涵)要有相当的稳定性;概念的属种关系要明确,下位概念包含上位概念,等等。就划分而言,要符合划分的规则,这包括:划分要相应相称,子项的外延之和要等于母项的外延;并列的子项应是互不相容的;要按照同一划分标准进行等。就目前已提出来的各家说法来看,有许多问题是属于概念

4、不明确或划分不规则的,兹列举数例:1.概念的内涵不明确。如“聚合能力”、“升华能力”3;“微观能力”、“中观能力”、“宏观能力”4;“历史知识的知往、鉴来能力”5,等等。这些能力的定义是什么,是否科学,都值得推敲。2.概念的属种(从属)关系混乱。种概念的外延应完全包含在属概念的外延之中,是属概念的一部分,这才是明确的属种关系。而把“评述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的能力”、“思维操作各种逻辑方法的能力”、“确定阶段性及因果联系的能力”与“历史思维的能力”并列6,就混淆了前三种概念与后一种概念的从属关系,而成为并列关系,显然不合适。3.概念的术语上重新组合。若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外延完全重合,这就

5、是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遇到这种情况,重新整合概念的称谓(即语词定义)就要十分慎重。例如“评价辩证能力”7,实际就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全同关系的概念,有没有必要重组名称,值得商榷。4.概念体系划分时子项相容。子项相容属于划分的错误,这类错误在学科能力层次的拟定上时有出现。例如,把“分析历史的能力(对历史现象或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总结历史的能力(对复杂的历史问题进行探讨)”作为两个不同的层次8,而“分析”、“总结”的含意有所相容,更何况“历史现象或历史材料”与“复杂的历史问题”、“分析、综合、比较”与“探讨”之间,相容的成分就更大了。再如,在“基础层次中包含“历史思维力”,而

6、在“最高层次”中又包括“创造的意识、思维、方法”9,也是属于这类情况。5.把“能力”的概念与“技能”的概念混同使用。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如把记历史笔记、利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编写提纲等学习技能,统统列为学科能力10,这显然是把“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11的技能概念,当成了“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12的能力概念了。上述种种,表面上看是文字技术上的问题,但实质上却是理论研究上的问题。只有搞清楚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才能够避免概念和划分上的不明确。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包括:什么是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什么?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如历史学科能力

7、)的关系是什么?学科能力都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等等。这些问题可能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要分别加以深入研究的话,就要有相当的功力了。而且有的问题,如什么是能力,甚至是心理学、教育学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所以要认真对待这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逐个进行研究。只有把这些有关学科能力结构的先期问题解决好,才有可能制订出科学的、明确的、完整的学科能力模式的假说,也就才有可能经得起验证。当然,在研究这些具体问题和构建学科能力体系时,还要考虑到标准的问题。二、标准这里所说的标准,亦即根据或角度。我们在研究和制定学科能力的层次结构时,采取什么样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对中学历史学科能力层次结构的研究,之所以是诸多模式

8、,各为一说,结症之一就是标准不一致,采取了不同的坐标系。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类:1.以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为基本标准,然后加入历史的认识内容。这一类认为历史学习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认识是经过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的,所以,历史学科能力的层次,是与人们的认识过程相一致的,其第一层次是认识历史表象,掌握历史事实的能力;第二层次是理解历史,揭示历史的本质与规律的能力13。这种类型的问题在于: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与学生学习历史的特殊过程有没有加以区分的必要呢?认识的过程与认识的能力是不是可以等同而论呢?认识问题的能力能不能包含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呢?2.以一般能力为基本标准,再把中学历史学科的某些特点或要求作

9、为一般能力的填充或具体化。这种类型以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等为划分的子项,然后在每一子项的阐述中涉及历史学习的有关内容14。这种类型的明显缺憾在于把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合为一谈。众所周知,一般能力是各学科特殊能力的抽象和概括,各学科特殊能力中也含有一般能力的基本因素,但一般能力毕竟不能代替特殊能力。学科能力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并不只是在于对一般能力的具体化,而是在于探索学科能力的特殊性。3.以历史认识为角度,把史学研究的能力作为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标准。英国、美国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对能力体系的标准就采用这种类型15,但在每一类能力的再划分上,结合学习程度,由浅到深

10、地表述操作的水平。国内亦有学者主张“历史学科的能力培养是要学生有读史、看史、写史的本领”,因而把中学历史学科能力划分为:“1.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2.历史材料的搜集、鉴别能力;3.历史材料的领会、诠释能力;4.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5.历史知识的知往、鉴来能力。”16采用这类标准,似乎是把学生当作历史学家来要求了,这是不是超过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了呢?学生学习历史和史学家研究历史的区别是什么?如果我们拟定了学生难以达到的标准(如搜集史料的能力要求),那这种标准的实际意义何在呢?4.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基本标准。这一类型把能力作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前提,认为中学历史学科能力就是“培养学

11、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17。这里的问题是: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是不是就等于有了历史认识?中学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是不是就围绕着历史知识教育?以及前述中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是什么?5.以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方式为基本标准。如时间方面的能力、空间方面的能力、编制图表的能力、编写提纲的能力、阅读教材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等等,可以列出许多项18。或者按历史学习活动划分为:“找出中心思想、信息分类、区分事实和观点、鉴别原因和结果、找出相关事实、比较观点、使用原始的和第二手资料、形成概括、根据资料作出推论、根据事实作出结论。”并把这些学习活动作为历史学科能力的代表19。这种类型的划分

12、虽然很具体,但除了在概念、层次的划分上值得推敲外,主要问题在于对学科能力的内涵及概括上流于一般化,亦没有明确搞清能力与技能的区别,把学科的特殊技能当作是学科的特殊能力了。6.以历史教学的过程作为学科能力的标准。例如,认为其结构是:“学习的组织能力;感知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整理巩固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自我检查与自我监督的能力。”20这一类的问题是把学习过程与学习能力混同了,而且,还涉及到另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即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到底有没有特殊性。(因为上述过程若抽出“历史”两字,只不过是普通教学过程的一般表述罢了。)7.以历史高考的能力要求作

13、为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的标准。例如,把历史高考的能力目标制定为:“1.识记鉴别能力;2.领会诠释能力;3.分析综合能力;4.评价辩证能力。”21并以此作为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体系22。此外,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所颁布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历史说明,其中对能力要求的表述,也被很多人当作历史学科的能力标准。很显然,高考的目标是定位在选拔人才上的,这与普通高中的任务并不是全同关系的概念,更何况还有初中这一层。且不论高考的能力目标制定的是否得当,单就把高考要求当作教学要求而言,在理论上就说不通,在实际中的弊端更甚。还可以罗列出一些类型,不过都是属于从不同的侧面选定标准,且不赘述。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问题,是要涉及到

14、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围绕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仍以逻辑学上的道理说,划分的标准要依据属性,而属性是根据实践的要求来决定的。我们研究中学历史学科能力,是不能偏离“中学”、“历史学科”、“能力”这几个方面的实际的。标准的选择,首先要定位在什么是中学历史学科能力,即: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明确了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机制后,再进而研究有哪些参与完成历史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成分。这就需要探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学生认识历史的心理过程和阶段,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时的认知方面、情感方面、操作方面的因素等等。然后才可以组建学科能力的层次、结构,形成体系的模式。即使如此,仍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就是研究的方法。三、方法科学研究的必经阶段是: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设定假设;4.验证假设;5.形成规律性认识。无论是个人的研究,还是集体的研究,只要停留在第3个阶段,即使穷尽脑筋,假说仍然是假说。唯有经过并经受住验证的假设,才具有揭示客观规律的资格,具有科学研究的意义。历史教学1996第三期P27-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