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及影响1供参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313754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及影响1供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及影响1供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及影响1供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及影响1供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及影响1供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及影响1供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及影响1供参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及影响摘要:唐朝前期,由于唐朝政府重视农业,以及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业劳动力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农业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既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无疑,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唐朝前期繁荣强胜的基础。关键字:唐朝前期;农业;发展;影响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凡的地位,这地位的确立,是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结果。本文重在探讨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 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唐朝前期,社会的长期安定,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朝廷劝农、兴农政策的鼓励,使得农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到盛唐时期,农业出现了欣欣

2、向荣的局面。史书描述当时的状况“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杜甫也对当时情况描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出现这样壮观的景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1、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虽然气候和土壤各不相同,但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相应较多:北方的粟麦,南方的水稻,还有各种经济作物皆可种植。且唐朝时期处于第三个温暖期,平均温度高出现在温度1-2度,降水为历史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唐朝时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其次,农业基础良好。唐朝是在隋朝的基

3、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隋朝在隋炀帝的挥霍下已破败不堪,但是隋朝时期的农业发展是非常可观的,隋朝时期的粮食储备量非常大,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11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还未用完。这些为唐朝时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 唐政府的农业政策 、贞观至开元天宝年间,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重视的农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使得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静民务农唐太宗即位后实行偃武修文、静民务农、恢复与发展经济,是

4、他实行以文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对大臣们说:“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1刘昫.新唐书突厥传M.北京:新华书局,1795:1360.。又说:“国家未安,百姓未抚,且当静心以抚之”2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1M.北京:中华书局,1999:6020.。所谓“静以抚之”是减轻人们的兵役、徭役负担,使人们得以休养生息。唐太宗抚民以静的治国方针,其核心内容是在“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的理论指导下,把存百姓,使农夫得以务农,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视为安定和治理国家的基础,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尔。若兵革吕动,土木

5、不息,而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又说:“夫安人宁国,唯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3 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 中华书局,2009:253.静民务农政策为农业生产赢得了时间。、体恤百姓在唐初人口流失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作为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深知体恤民众疾苦,存活百姓是安定天下的根本。贞观初年,他对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所欲既多,所损益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离叛益兴”4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69.唐太宗在位期间,有关民为邦本,体恤百姓以安

6、天下的言论,史书记载颇多,如”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既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5 吴兢.贞观政要慎言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193. “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努,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6 吴兢.贞观政要仁策M.北京:中华书局,2009:2.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不可施与百姓” 7 吴兢.贞观政要俭约M.北京:中华书局,2009:18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不可畏惧。”8 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7.、劝课农桑贞观三年正月戊午

7、日,唐太宗祀于太庙,癸亥日,耕藉田于东郊,这一天,唐太宗带领有关官员,按照天子行藉田之礼的仪式“躬御耒耜藉于千亩之甸旧唐书礼仪志四,唐太宗行藉田之礼,表明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唐太宗经常派使臣到各地巡行视察,劝课农桑,向使臣讲述劝农的意义,他还要求劝农的使臣到达各州县时“遣官人就田垄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罗振玉校录:贞观政要佚篇)唐太宗还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不违农时原则的落实。唐律疏议擅兴律条文说:“诸非法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疏议解释说“非法兴造,谓法令无文。虽则有文,非时兴造亦是,若作池亭宾馆之属及杂徭役,谓非时科唤丁夫,驱使十庸以上坐赃论。”“非时兴造”即指在农忙季节大兴土木或征发

8、徭役。擅兴律以法律手段来保障不违农时原则的落实并规定,如有地方官员敢于在春夏秋农忙季节擅自征发徭役十庸以上者,按贪赃罪依法论处。这种对在农忙季节擅自征发徭役,强夺民时的官员依法论处,在中国封建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它体现了唐太宗对劝课农桑与不违农时的重视。、轻徭薄赋与唐初行使的均田制相对应的是租庸调的赋役制度,这一制度定于武德二年,修订与武德七年。唐太宗对租庸调复议制度没有进行重大改革,但他在即位后确立了“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据史书记载武德九年八月,即唐太宗即位之时,诏令“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二年租调,自余给复一年”9 司马光.资治通

9、鉴(卷191)M.北京:中华书局,1999:6019.。轻徭薄赋的政策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社会环境。、兴修水利李唐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凋零,“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10 刘昫.旧唐书(卷71)M.北京:新华书局,1975:1560.在这样一个落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要使其巩固,首先必须恢复农业发展,而兴修水利,灌溉沟渠又是恢复与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唐中央政府设有水部郎中之职,管理全国灌溉及航运事物。又有水监和督水使者,管理河渠的修理和具体灌溉事宜。唐朝的水部式就是关于合区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

10、运等事务的法令。唐朝建国以来,兴修了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在河南道蔡州新息县增修了隋朝的玉梁渠,灌田面积扩大到30多万亩,河北蓟州三河县,有渠河与孤山陂,灌田30万亩。山南道李皋主持修复江陵县的古堤,扩展良田50万亩,唐初各道均有修建水利工程,其中关内道11处,河南道20处,河东道16处,河北道54处,陇右道1处,山南道5处,淮南道4处,江南道22处,剑南道27处,岭南道3处,总计163处。11 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J载历史教学1959年第12期. 3、奖励垦荒唐继隋末大乱之后,人口死散很多,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凋弊。唐朝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保证赋

11、税收入和徭役调发,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武德七年(624年)四月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均田制的推行均田制虽然在隋朝时期开始实行,但在唐初才完善。均田令规定:继续实行均田制,庶民依据户籍授田。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授田一顷。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要还官。老男、残废、重病者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为户主,加授永业田二十亩。和尚、道士授口分田三十亩,尼姑、女冠(女道士)授口分田二十亩。工商业者的永业田、口分田减半授给;若在狭乡(人多地少地区)则不授。狭乡农民亦减半授田。均田制的推行使土地买卖受到严格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土地兼并,

12、维护小农经济的作用。所以均田制的实行对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2)、租庸调制的实行租庸调法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唐朝政府还注重与民休息,唐太宗说“民为水,君为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唐太宗为旨

13、要,尽力不误农时,“贞观五年,有司上疏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12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8.,唐玄宗早年也是励精图治,重视农业,政治清明。”开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献策,扩籍外剩田色役为滥,及逃户许归之,免五年赋役”13 刘昫.旧唐书食货上M.北京:新华书局,1975:2086.。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奖励垦荒唐王朝自贞观至开元、天宝年间,垦荒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平原地区,荒地日渐稀少的情况下向山地垦田的数量日渐上升,元结的元次山文集卷七曾记载“开元天宝

14、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此外在开元天宝年间唐代一些荒山僻野增置新的县治也反映这一期间因人口增殖,土地兼并而大批流民开垦山地的历史事实。元和郡县志江南道所记载的音流民开山洞所设置的县,属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置的,有福州所属的古田,龙溪,渝州的璧山县,合州的铜梁县。与此同时江南地区水造田的数量也有明显的增加。奖励垦荒的政策扩大了良田面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4、农业技术的发展古代农业进步的必要条件就要涉及当时的灌溉工具和当时的耕作工具的进步,当然也包括耕作技术的进步。而且,农具的进步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灌溉工具的进步唐朝时期的灌溉工具不仅有辘轳、桔槔、翻车等传

15、统工具,还有唐代人民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这种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而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功效比翻车大。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农田灌溉上的好帮手,它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很大。 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经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这种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2)、耕作工具的进步唐代以前的犁都是笨重的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唐代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曲辕犁,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既便于深耕,也节省了畜力。这种犁出现后逐渐得到推广,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