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 (3).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0300335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杜甫诗三首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5杜甫诗三首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5杜甫诗三首 (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5杜甫诗三首 (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5杜甫诗三首 (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5杜甫诗三首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杜甫诗三首 (3).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杜甫诗三首周节次: 执笔人:周竹玲 授课人:【教学目标】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

2、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 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

3、,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写下此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二、诵读品味,整体感知。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细读文章,品味研读: 1如何理解题目“春

4、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四、课后探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从

5、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读品悟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

6、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

7、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五、质疑探究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3石壕吏以陕州(今河南陕县)东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六、课堂小结 通过视频资料,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因为老百姓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