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0(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296130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0(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0(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0(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0(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0(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0(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0(苏教版必修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与地坛 (节选)教案 10(苏教版必 修 2 )我与地坛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 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 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 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 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 活到最狂妄的年 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2、。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 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 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 有关永恒的 母爱 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 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 理解 ,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 理解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 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作 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 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 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

3、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 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从侧重点上来说,课文 的第一部分更注重 生命 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 情感 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 情感 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 了对生命的疑惑- 母亲的活法 ,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 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 活法 的答案之一 - 文章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文章的 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本文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 对这样的 感悟 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学生 受到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 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从单纯的教学角度来看:本篇课文

4、超过 7000 字,是本学年 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 自读课文, 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另外一个不 利因素是,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 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 沉重甚至 沉闷 的 话题。怎样在 40 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 身上来,完成对 7000 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 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 键。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 所涉及的特殊的 情感 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 体会到,完成

5、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 经验 教训 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要怎样才能 完成这样的 引路人 的角色呢? - 问题,不停的,一环扣一 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 教学时数 3 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简介贝多芬:贝多芬, 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 32 岁基本 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 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 扼住命运的喉咙 ,谱下了音 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 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 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

6、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 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 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 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 能与大向 ,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 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 体会。二、作者简介史铁生, 1951 年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 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 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 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 7 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 年他

7、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 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 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 曾入选 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 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检查预习:(一)给加点字注音:剥蚀()柏树()恍惚()隽永()猝然()坍圮()恪守()隽秀()(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意蕴: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四、听课文录音五、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 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

8、二部分,写对 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六、作业1、熟记生字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整体感悟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 我与地坛 ,可课文 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 第二部分第一段: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 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 后半部分是解答。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 我一连几小时 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 是 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 15 年,全

9、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 追寻的问题 ,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 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 想了好几年 后终于 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 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感悟到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 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 生与死这两个 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 - 为了 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

10、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 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 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 钥匙 。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1、 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 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为什么这么说?(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 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 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3、 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 ,这意图 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4、 理解了地坛

11、的意图 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荒芜并不衰败。 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 全 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 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 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 方?如何理解?明确:六个譬如。肆意雕琢不能改变身体残疾精神不变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 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 么结论?明确: 1、为什么生; 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 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 一步,都有人伴他

12、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 的一个 - 他的母亲。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7、为什么要 独自 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 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明确: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8、作者要想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且还是 总是 去?用原文 的回答。( 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9、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 逃避?用原文的回答。 ( 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 - 扩展 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心 情,会怎样做呢

13、?10、到底是一个怎样的 地坛 可以让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呢? 找出文中描写地坛的部分。(略)11、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 启示 ?用原文回答。 (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而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 事。)12、为什么地坛可以给作者这样的启示?分别用原文和 扩 展 自己的话结合前面的景物描写回答。( 园子荒芜但并不 衰败 ;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 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他 们的存在倒时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原本不引人注意的现 象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13、读剩下的 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写出的园子带给我的不尽的味道。这是以景

14、写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则在后文充分加以表现)(二)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 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 情绪背景 ,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 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 本身,实际上也是对 生命 对 世界 (世界本身也是生命) 的解读。请看这一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 解它的人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三)小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 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疾之初,自己悲痛

15、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 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恶毒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 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的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内心的 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又张扬着 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 话。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 的原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 园子荒芜 但并不衰败 ,正是这不衰败的原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 分,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 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 就此结束?是不是 就此一死了之?第 一,我的身体残疾了, 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 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 在这静静的原子里,作者 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 , 想了好几年 ,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