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0292896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3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到端午节时,关中道的人就换过季了。春天过去,炎夏到来,此后天越来越热,夏季驱热避暑的用品也便应市。到端午这天,出门的女子不光要回娘家看忙,长辈要送粽子给儿孙,朋友聚会时要饮雄黄酒,插艾,还有一种重要风习就是赠扇,也叫遗扇。据唐会要道:“贞观十八年五月五日,太宗谓长孙无忌、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

2、用服玩相贺。今朕各遗正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这些扇子扇面由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题鸾、凤、蝶、龙等字。这是端午赠扇的肇始。之后,赠扇之例遂沿袭不废。宋苏轼皇帝阁端午贴子之六谓:“一扇清风洒向寒,应缘飞白在冰纨。坐知四海蒙膏泽,沐浴君王德似兰。”扇是冰纨扇,上题飞白书。后两句虽然有皇恩浩荡、黎民沐恩的鼓吹,但诗意是祥和的晏安的。晏殊因为累迁后拜相兼枢密使,在仁宗朝得到信任,接触皇帝的机会多,所以得到皇帝赠扇的机会也多,他的诗中更不止一次地吟咏画扇、赠扇的喜悦心情:“画扇催近暑,玉符喜辟邪。”“重重团扇画秦娥。”(内廷)扇上画有灵符,还有美丽的秦娥。宋人中赠扇诗较好的应是梅尧臣及张无尽。梅尧

3、臣端午前保之太傅遗水墨扇及酒诗道:“画扇双酒壶,置前兵吏立。言将国匠奇,重以风义执。树石水上看,山河月中入。使持菖蒲饮,不畏青蝇及。”梅尧臣是有名望的诗人,朋友送给他的扇子自然也不平凡,是一柄画水墨画的山水画扇,朋友说,扇子是国之奇匠制成的,送给以风义自勉的梅尧臣,以表示自己的心意。扇子上一碧万顷的浩渺水波,水中峰峦隐没,树石重叠;看山色树影之上的月色,是黄昏或初夜的时分了。在这个时候,持着一把水墨扇,给一双酒壶里注满送来的菖蒲酒,避邪又防蚊,心里和身上哪还会有暑热的感觉呢?张无尽的诗名端午献扇,也如题儿孙晚辈献给他的扇子:“纨扇新成献酒翁,草堂虚寂起清风。欲知妙用真无有,不离而今掌握中。”似

4、有意,似无意,弦外音反正不好猜度。文人之间的画扇、写扇、赠扇,而一般的庶民百姓也买扇、卖扇。城市集镇就有专门买卖扇子的地方。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卷之四京城风俗记云开封四月,因为气温逐渐升高,故而夏令应时之物便上市了。平常日子,亦有扇子专卖铺。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即记杭州铺席卖扇,据严耕望先生考证,成都在唐宋时也有扇子专卖店。这些扇子专卖店的开设为端午赠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越元明迄清,赠扇之俗不废。关中民间似乎没有赠扇的讲究,但夏忙前的镇店集市上,人头涌动,买农具的,买麦、竹蔑编织的草帽竹帽的,竹蔑扇、芭蕉叶扇子的,比比皆是。芭蕉叶扇,用细线编一个圈边,竹扇则是淡青或豆青或淡黄的竹皮,又轻

5、又薄,形若浮云,有些不甘寂寞的人就在扇上写下几行字:“扇子有风,拿在手中,谁要来借,等到入冬。”记得宋僧文莹的玉壶清话卷第六记范质的故事:“初,周祖自邺起事向阙,京国罹乱,鲁公遁迹民间。一旦,坐对正巷茶肆中,忽一形貌怪陋者前揖云:“相公相公,无虑无虑。”时暑中,公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一联在上,陋状者夺其扇曰:“今之典刑,轻重无准,吏得以侮,何啻大暑耶?公当深究狱弊。”持扇急去。世宗命公与台官剧可久,知杂张湜聚都省详修刊定,惟务裁减,太官供膳。殆五年书成,目曰刑统。”周祖指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指后周世宗柴荣。鲁公即范质,入北宋后,宋太祖赵匡胤使知枢密院加侍中,封鲁国公,时人敬

6、之,称范鲁公。当然,这个附会神仙的故事不可靠,但这个扇上题句的故事不仅暴露了五代至后周时刑罚的酷滥无准,官吏侵凌,人民深受其害,实在有过于大暑酷烈;而且还催生了刑统的起草颁布,是使后来之政府得以依法行政。 我爱这两句诗的气度及宅心,念兹在兹,耿耿难忘。有一年去杏园,请斯维至先生为书此十字于扇面,斯先生欣然以篆书题写,行笔古朴清润,不意斯先生写走了眼,上一句写成:“清风若在手”,再定睛一看,哟,写岔了,斯先生情急智生,继续写下去,道:“春雨施天下。”好!此句尤妙,以虚驭实,至于意蕴,则各擅其趣。至今这幅小扇面我犹藏之箧笥。(韩健畅端午赠扇,文汇报2007年6月18日,有删节)1第段中,唐太宗“赠

7、扇”主要为了表达他对臣下 的希望。(2分)2从第段中人们在扇上题文:“扇子有风,拿在手中,谁要来借,等到入冬。”可以看出扇子具有的功用。(2分)3对第段引述范质的故事,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A暴露了五代至后周时官吏滥用刑罚危害百姓。B说明赠扇的历史沿革和鲁公清除酷吏的决心。C催生了刑统使后来的政府得以依法行政。D为文章结尾作者请斯维至先生题扇埋下伏笔。4文末作者说:“清风若在手,春雨施天下”一联以虚驭实,根据对原句的理解,“春雨施天下”的含义是 。(2分)5文章援引大量古诗文,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4分) 6根据对全文的理解,补全下面画线处的文字。(5分)“端午赠扇”是一种 的习俗。(

8、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永远的校园(节选)谢冕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在黑幽幽的校园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步余;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在北大人心目中,校园既具

9、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灵魂。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机遇,如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一个预示着解放的早春降临了,万物因严冬的解冻而萌动。北大校园内传染着悄悄的激动,年轻的心预感于富有历史性转折时期的可能到来而不安和兴奋。白天连着夜晚,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关于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辩论,在课堂、在宿舍、在湖滨,也在大、小膳食厅、广场上激烈地进行。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他永远不灭。这真是一块圣土。数十年来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

10、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二者作为刚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把这座校园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现象加以考察,便可发现科学民主作为北大精神支柱无所不在的影响。正是它,生发了北大恒久长存的对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与追求。这里是我的永远的校园,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里行进着一些衣饰朴素的人。从青年到老年,他们步履

11、稳健、仪态从容,一切都如这座北方古城那样质朴平常。但此刻与你默默交臂而过的,很可能就是科学和学术上的巨人。当然,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是更多的学生,作为自由思想的继承者,学生们默默地接受并奔涌着前辈学者身上的血液作为精神品质不可见却实际拥有的伟力。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且不朽。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生活在燕园里的人都会把握这种恒远同时又是无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这是一片自由乡土。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积聚和呈现。沉沉

12、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近百年来这种奋斗无一例外地受到阻遏。这里生生不息地爆发抗争。北大人的呐喊举世闻名。这呐喊代表了民众的心声。阻遏使北大人遗传了沉重的忧患。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思的面孔总有一种悲壮和忧愤。北大魂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的。怀着神圣的皈依感,一颗偶然吹落的种子终于不再移动。它期待着一种奉献,以补偿青春的遗憾,并至诚期望冥冥之中不朽的中国永远绵延。7第段中加点词语“夙缘”在文中的含义

13、是 。(2分)8第段多处写到校园的“小”,其用意是什么?(2分) 9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涉及北大的精神,请概括北大精神的内涵。(4分)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从北大校园生活写起,然后由“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引起下文。B文章主要抒写自己对北大精神的领悟,颂扬北大魂与中国魂的共生永存。C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深深地怀念之情。D文章由“北大魂”(北大精神)联系到“中国魂”,逐层深入地揭示主题。E作者把北大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来描写和赞美的。F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给人深刻的启迪。11文章题为“永远的校园”,作者为什么说北大是“永远的校园”,请阐释之。(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